编者按
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2015年无疑是悲喜交加的一年。而作为市场深度参与者的券商机构人士更是首当其冲。在经历了上半年的疯狂牛市,以及下半年的清查配资,两融暴跌,自营“救市”的极端牛熊转换之后,他们的2015年感受如何?
本报记者 张欣培 上海报道
2015年这一年,对于券商自营部门而言,承载了责任,也遭受了压力。
2015年A股资本市场变幻莫测,6月股市的暴跌,让资本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在各方全力救市之下,券商充当了救市先锋的作用,其中的自营部门更是身先士卒。
“4500点之下券商自营盘不减持,并择机增持”的救市政策更让券商自营业绩在股市连续大跌之下遭遇了巨大浮亏,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券商整体业绩。
这场突如其来的股灾打乱了他们的工作节奏。股灾后自营部门的投资经理因政策限制交易操作空间小而变得十分悠闲,而自营部门研究员则因为大跌之后部分股票价值凸显而变得异常忙碌。
这一年,对券商自营员工而言,最重要的已不是赚钱,而是亲身经历了这场罕见的牛熊转换,让自身成长了很多。
“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经历了股市的大起大落,让自己学会了很多。”多位券商自营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投资经理:经历罕见牛熊转换
突如其来的股市巨震让自营人士的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
李浩(化名)是一家中小券商自营部门的投资经理,他告诉记者,“6月份股灾刚发生时我们比较忙,不过在监管层规定4500点以下券商自营盘不减持之后,我们反倒轻松很多,工作很少,因为可操作的空间不大。”
彼时,李浩的工作角色也发生了些许变化,由之前的紧盯大盘转变为行业研究员。李浩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少,自己的角色已转变成研究员。“市场暴跌,一些股票的价值已经体现。当时我的很多工作都是在潜行研究股票,也为市场恢复做准备。”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月下旬。“准确的说应该是10月份吧,我们的工作状态开始恢复正常。”李浩说,股灾终于扛过去了。
在他看来,这一年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在这轮股市的牛熊转换中所学到的东西。“经历了今年的市场,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包括对上市公司的了解,二级市场如何应对等等。我相信经历了这些,投资者也会更加成熟。”李浩说。
在2015年救市中券商自营的不减持救市行动,外界担心自营从业人员承受巨大压力。但有趣的是,多位券商自营人士均向记者表示,压力会有,但远非外界想象之大,心态比较平和。
“我觉得挺舒服的啊,救市之后我们就没什么工作了,而且我们仓位比较低,所以股市暴跌也不会有太大压力。”一位券商自营人士告诉记者。
“市场不好会影响业绩,压力肯定会有的,但全市场都这样,担心也没有用。所以并没有太大的压力,还是和之前一样。”李浩也说自己的心态比较平和。
“股市并不能控制,对于我来说上班的时候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认真工作这就是应该做的。”李浩告诉记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李浩这样,也有不少人士将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工作,他们更关心自己的业绩或奖金。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券商自营部门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年终奖也并不会少多少。李浩预计,公司年终奖可能只会比去年少一点点。
而北京一家券商人士则向记者透露,今年自营部门的年终奖依然十分可观。
自营研究员:从来没有悲观过
与李浩在股灾之后变得十分悠闲不同的是,王凯在股灾后工作却变得异常繁忙。
王凯是上海一家大中券商自营部门的研究员,专门为公司的自营部门提供研究报告服务。按正常的职业发展路径,再过一两年就将成为自营投资经理。但2015年资本市场的大动荡,让这位研究员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从股市暴涨工作轻松再到股市暴跌工作繁忙。
“上半年市场好,我们的工作比较轻松,其实所有研究员工作都比较轻松,因为不管推什么股票市场都大涨。但下跌之后却没那么轻松了。尤其在六七月份市场暴跌的时候,对我们来说会比行情好的时候更忙碌。因为一些股票价值凸显,所以我们要到处调研写报告,工作量比较大。”王凯告诉记者。
“监管层要求4500点之下不减持,但当时市场也不好,我们也不可能进行加仓,仓位控制得都比较低,交易上也很保守。”王凯说。
与李浩一样,王凯说,“压力是有的,但从来没有悲观过”。
在以绝对收益为考核标准之下,王凯所在的自营部门不可避免的面临压力。不过,在其看来,这种压力主要是短期压力,长期来看公司看中的是价值投资。
“我们整体风格是偏价值投资,即中长期的。短期参与并不多,比如最近热炒的题材,我们涉及的很少。市场从来都不是短期的,我们更看重长期的反弹机会。”王凯说。
王凯也告诉记者,在10月份的时候,交易已经完全正常,各方面的工作量亦已恢复。“其实关于4500点以下不减持的限制,除了在暴跌那两个月有限制,其他并没有感觉对操作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这一年的工作感受,与李浩一样,王凯说,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亲身经历了2015年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股市牛熊更迭,让自己成长很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