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今年第一期《求是》杂志发表文章《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提出未来一个时期,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核心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发展动力顺利转换。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这是楼继伟首次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全面谈改革,而不只是聚焦于财税某一特定领域。
楼继伟在上述文章中,提及改革涉及价格改革、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简政放权、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社保制度改革、户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众多领域。这些关键领域改革将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经济增长潜力,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结构性矛盾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在上述文章中,楼继伟认为,我国过去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重要因素,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导致经济增速下行。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是指扣除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贡献后,由技术进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要素使用效率等其他因素的改进与革新带来的产出增加,反映了各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能,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影响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关键因素。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和财富水平提高最终要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楼继伟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是我国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凸显,制约着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经济稳定增长。
他指出当前存在四大结构性问题。
首先,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已经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楼继伟预计,“十三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或继续减少1000万人以上。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减,而人口老龄化加剧。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3.2%,农民工工资年均增长13.5%,高于同期劳动生产率(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1.1%的水平,劳动力成本增长已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今年4月楼继伟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演讲中表示,如果在其他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适龄劳动人口的下降,需要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才能推动增长,否则工资增长长期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就会带来通货膨胀或“滞胀”。若不采取有效政策,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低于5%。
其次,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2008年到现在,每新增1元GDP需要增加的投资已经显著上升。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的设备投资占比下降,土木建筑类投资上升。
再次,杠杆率较高。2008年之后我国杠杆率迅速上升,这种状况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而且地方债也存在局部风险。
最后,一些制度机制抑制资源配置效率,比如一些领域垄断和行业准入壁垒依然存在,企业缺乏退出机制,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影响资本配置效率。这些体制机制矛盾造成交易成本过高,限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改革激发增长潜力
楼继伟在上述文章中提出,针对上述结构性问题,我国正在持续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快关键性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潜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增长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提及关键性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楼继伟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方面,改革将促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些改革包括深化价格改革,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推进国企改革,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深化社保制度改革。
另一方面,改革将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和劳动力素质。这些改革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对上述众多领域的改革,楼继伟也透露一些改革方向。
比如,针对社保制度改革中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楼继伟提出,将以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为核心,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更加透明易懂的收付制度,在此前提下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并与缴费贡献密切挂钩。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楼继伟提出,要尽快修改国有和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相关规定,助推投资项目落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实行地票制,农民宅基地还耕后,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变为资本,可携带入城投资创业,既有利于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也有利于消化房地产库存。
另外,楼继伟提出,要适时完善调整劳动合同法,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完善劳资双方公平决定劳动者报酬的机制。
楼继伟在清华大学演讲中曾表示,目前劳动合同法的弊端主要在于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职工可以炒雇主,但雇主不能解雇职工,很多投资人因为这个原因离开中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