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欧记者 竺暨元
当地时间1月9日,千余名右翼示威者在德国科隆市举行大规模游行,部分示威者高呼“默克尔必须下台”,并在街头投掷鞭炮和酒瓶。最终,防暴警察用高压水枪驱散了这场由德国极右翼势力“欧洲爱国者抵制西方伊斯兰化运动”(Pegida)发起的游行,并有多人遭逮捕。同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她支持修改法律,以便降低驱逐难民出境的“门槛”。这是科隆大规模性侵案后,默克尔首次明确表态赞成修改相关法律。
科隆惊魂夜
当地时间1月5日,德国科隆市曝光了一起大规模性侵和抢劫案件。消息一出,整个德国甚至欧洲都感到震惊。受害女性表示,袭击者多是“带有北非或阿拉伯裔特征”。随后,科隆警方确认性侵案嫌疑人中包含来自叙利亚的难民。
据德国媒体报道,科隆性侵事件对普通德国人带来巨大阴影。不少当地女学生前往武器店询问购买胡椒喷雾、电击枪和报警器。
民意“向右转”
就在去年12月31日,默克尔还在新年讲话里呼吁德国团结一致向难民伸出援手。然而,默克尔话音未落,科隆的大规模性侵便已上演。对于已经出现“右转”的民意,这或许不是导火索,但可能是助推剂。
性侵案曝光之初,科隆警方还一度否认袭击者与难民有关。但随着事件真相不断被挖掘,剧情出现反转,科隆市警察局长也不得不黯然下台。这也充分反映出德国官方对此类事件与难民问题相关联的敏感和忧虑。
据德国警方统计,自2015年以来,至少发生了817起针对难民庇护所的袭击事件,而在2014年,只发生了199起。Pegida等极端运动的壮大也从侧面体现出民意“右转”和排外情绪上升。其实,出于对二战和纳粹种族屠杀的反思,德国人对排外等行为的警惕性相当高。在难民危机初期,整个舆论也是一片乐善好施的祥和氛围。但是随着难民大量涌入,治安形势日益恶化,整个社会和舆论已出现一道深深的裂痕。从对难民政策的反思到不断出现的街头抗议,再到执政党内部的争论,虽然“转变”的只是一部分人,但这种“转变”已不可忽视。据统计,针对难民庇护所的袭击中,有三分之二的实施者是当地无犯罪记录的男性青年。
当然,也有较为理性的民众。一位科隆妇女接受采访时表示,她也担心此类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仍希望人们不要轻易把所有难民都怀疑成罪犯。
融入是关键
事实上,不光是科隆,在汉堡、杜塞尔多夫等德国其他城市乃至瑞士、芬兰等国,跨年夜里也都发生了类似的性侵以及抢劫事件。这对欧洲内部如何应对汹涌而来的难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斯洛伐克总理菲乔宣布,未来拒收穆斯林难民。波兰也表示将对申请避难者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与此同时,丹麦、瑞典等国也纷纷加强了本国的边界管控。
在中东北非乱局未定的当下,今年依然会有大批难民抵达欧洲。加强审查和管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如何让已经到达的难民融入当地社会,这恐怕更为迫切。瑞典隆德大学政治学学者佩尔松就撰文指出,在瑞典,“几乎所有的移民居住区里,住户都是紧闭窗帘,他们就像是住在一个个处于包围圈中的小堡垒里。”这种隔阂和对立才是最可怕的。
(本报布鲁塞尔1月10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