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经济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产品净值徘徊生存线 “公转私”急速降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产品净值徘徊生存线 “公转私”急速降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李娜

  轰轰烈烈的“公转私”曾在2015年开年掀起狂潮。在对职业规划的憧憬中,也饱含对市场的信心,基金经理留信告别公募,甚至放弃年终奖,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市场总是瞬息万变,刚刚过去的2015年,A股留下的记忆格外深刻,这些奔向私募追求自由新生活的精英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管理产品净值逼近清仓线的并不算少。

  2015年6月中旬以后的大跌和2016年开年熔断机制的实施,让他们的日子甚是难过,同时也让过往汹涌的“公转私”浪潮急速降温。

  “公转私”精英受伤

  2015年新年伊始,公募阵营里磨炼多年的精英,接连选择离开甚至写下告别信,其中多数都开启了自己“公转私”的职业新生涯。

  只是万万没想到,2015年沪深市场并不配合。转身早的还有丰厚利润,可以应对年中市场急转直下带来的伤害;那些在5月到6月成立的产品,则直接面临产品能否存活的危机。

  曾是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的成胜,则不幸遭遇2016年开年A股四次熔断的考验。其执掌的涌悦成长1号证券投资2期,成立于2015年12月7日,在当年剩下的几个交易日内积累了6.55%的安全垫。根据好买基金网数据,截至1月15日,该基金累计净值只剩下0.8444元。这意味着,在2016年开年的10个交易日内,该产品净值跌幅超过20%,不仅回吐原有盈利,还逼近私募业内常规的警戒线。

  前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冯刚发起的域秀资产,旗下产品也有折损——域秀智享2号基金,成立于2015年5月29日,截至1月21日的净值已跌至0.8853元。

  成立泰旸资产公司的前嘉实基金投资总监刘天君,其管理的泰旸精选1号,成立于2015年5月4日,截至1月8日,产品累计净值只有0.85元。从该产品净值表现来看,其虽然躲过熔断机制下的持续下跌,却在成立不久后就遭遇2015年中那场流动性危机,净值至今未能重归面值之上。

  同样,鼎萨资产董事长、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彭旭,旗下亦有产品开年以来的跌幅超过10%——成立于2015年5月25日的鼎萨价值1期,截至1月8日的累计净值仅录得0.6659元,累计净值增长率为33.41%。

  前公募老将刘青山奔私后成立了清和泉资产管理公司,由于旗下产品多成立于2015年6月之后,年末时净值损失不大,但也未能躲过2016年开年大跌,其中清和泉金牛山2期截至1月15日的累计净值只剩0.888元。

  此外,“公转私”人士管理产品清仓的消息也不时传出。另据朝阳永续统计表明,2015年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已达到247位,总经理、投资总监级别的约有20位。由于2015年选择转身的不少是公募基金的精英,但这些牛人并未给市场太多的期待,甚至有些产品已不再对外披露净值。

  仓位过高没法跑

  可谓时运不济,这批“公转私”人士所遇挫折,显然和沪深市场前所未有的急速下跌分不开。

  “做投资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如果说2015年6月的风险还能有所预料,那么今年开年的大跌是难以避免的。这样的市场令人忌惮,也让大家的产品处于生不逢时的状态。”沪上一位“公转私”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我的首只产品成立得比较早,所以在去年6月下跌时,已累积了不少利润。虽然损失了一些,但幸好跑得比较快。像今年1月则难以掌控,根本没有跑的机会,仓位比较重,在五成左右,损失比较多。”该“公转私”人士感叹道。

  事实上,在市场不配合之外,产品面对生死考验的最直接原因是过高的仓位。

  “公募股票型基金都有高的仓位限制,下跌也是客户承担,而私募基金在做投资时,还要控制水龙头大小。不同的市场下,方向往哪里扭,扭到多大程度,什么时候往反方向扭等等,在公募基金里都不曾锻炼出这些火候。而这些在私募基金里显得格外重要,也是生存下来必须掌握的本领。”上述人士坦言。

  “由于2015年开年A股展现的凌厉势头,乐观的心态放松了对市场的警惕,那时大家的仓位普遍都很高。到了10月时,大家对市场的信心开始恢复,不断提高仓位进行跨年布局。我们2015年6月时比较谨慎,仓位只有一成,但到年底已提升至接近四成,所以2016年以来损失也比较重。”一位深圳的“公转私”人士表示。

  据了解,由于私募基金普遍在2015年10月开始加仓,不少产品的持仓比例提升到了五成,有的甚至升至七成。同时,对于2016年整体行情仍保持乐观心态,12月时基本未进行大规模减仓。

  “公募和私募的压力完全不一样,那些业绩突出的公募基金经理不一定就适合私募,思维的转变很关键。这两次大跌,让人不得不学会对市场时刻保持警惕,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前述深圳“公转私”人士进一步表示。

  “奔私”势头降温

  “原本以为赶上了好年景,却遇到了行业最糟糕的环境。”面对2015年“公转私”精英交出的成绩单,某大型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不由得感慨。

  “市场这样起伏,我没有信心,不会有‘公转私’的念头。那些曾经离开的都是精英,他们做得都如此艰难。高净值客户群体都是伤不起的。”一位公募基金“80后”投研人士坦言。

  过往“公转私”的势头,也在市场接连下跌后逐步降温。事实上,自2015年7月开始,这一氛围就开始降低。

  来自东方财富Choice的统计显示,2016年1月以来,基金公司发布的众多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中,并没有出现基金经理离职现象,有的只是老基金增聘基金经理和新基金成立的公告,这与2015年1月形成了鲜明对比。

news.sohu.com false 每日经济新闻 https://www.mrjjxw.com/shtml/mrjjxw/20160127/80580.shtml report 266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李娜轰轰烈烈的“公转私”曾在2015年开年掀起狂潮。在对职业规划的憧憬中,也饱含对市场的信心,基金经理留信告别公募,甚至放弃年终奖,成为一道独特
(责任编辑:王吉 UN652)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