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九旬老兵将抗战事迹写成书 寄送战友共忆峥嵘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九旬老兵将抗战事迹写成书 寄送战友共忆峥嵘
李家荣在翻看《家风的传承》一书。
李家荣在翻看《家风的传承》一书。
李家荣在扉页上写下寄语。
李家荣在扉页上写下寄语。
本报2015年9月8日曾对李家荣进行报道。
本报2015年9月8日曾对李家荣进行报道。

  “很想念战友们,告诉他们我还健康地活着。”95岁抗战老兵李家荣曾远赴印度痛歼日军,去年,其事迹被载入《家风的传承》一书。

  1月14日,记者带着用支付宝红包提供的心愿基金购买的20本书,来到李家荣家中。老人很开心,想将这些书寄给远在台湾、海外的战友。

  书赠战友告知安好

  1月14日下午,没有雾霾,阳光明媚。朝阳区中纺里小区7号楼住着一位抗战老兵——李家荣。

  李家荣的家只有十几平方米,墙上挂满了他与家人的合影,房内干净利落,显得很温馨。

  老人95岁了,头发花白。他坐在桌前,低着头,不停翻看着记者带来的书。

  去年,记者采访了李家荣,其参加远征军赴印度痛歼日军、归国后奉命押运物资等事迹,被载入《家风的传承》一书。他想念当年并肩作战的兄弟,他们多已去世,有的则身处台湾或海外,“我想把书寄给他们,回顾我们的从前,让书里我的近照告诉他们,我还健康地活着呢!”说这些时,李家荣眼中迸出光彩,这是他新年里唯一的心愿。

  “友谊长存。”李家荣在扉页上写道,认真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不是简单的书,是我们之间的情谊。”李家荣说,每本书,他都要亲手写上寄语,再让儿女们寄出去。

  李家荣的女儿说,父亲喜欢读报、看电视,但记忆力有所减退,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遇上好的天儿,她会让父亲坐上轮椅,推他出去晒太阳。父亲年纪大了,常有个头疼脑热,她在医院边上租了个暂住地,方便老人就医。

  李家荣已是四世同堂,后辈都很孝顺。大家轮番照看老人,老人过得很幸福。

  峥嵘岁月永藏于心

  李家荣的儿子李石说,曾有台湾、海外的战友到北京看父亲,每次他都很开心。父亲也想亲自到台湾,但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始终未能如愿。为此,自己曾代表父亲,看望他的战友,和他在黄埔军校的同学。

  李石说,父亲重感情,他是想更多人了解那段岁月,别忘记这些为国捐躯、流血牺牲的将士,别忘记今天仍长眠在缅甸、印度、滇西密林中的忠骨。因此,除了寄给战友,他也想寄给战友的后代,和更多认识自己的人。

  回忆起远赴印度痛歼日军的情景,李家荣热血沸腾,那段时光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我和很多人多年未见了,我想念他们,希望他们能从书中读出我的思念,记起我们共同的峥嵘岁月。”说到这里,李家荣像想起了什么,他对老伴说,“差点忘了,还有李庚泰”。这也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的一员。

  李家荣说,“当年为了全民抗战到底,‘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一度成为热潮,李庚泰总是在说”。李庚泰毕业后来到昆明,负责招募上印度前线的新兵的体检工作。为确保兵源质量和战争要求,许多青年因体检不合格无法入伍。这其中有人找到李庚泰,想让李庚泰帮忙,给李庚泰的感触很大。“那是去打仗,很可能就回不来了!可学生们都不怕。”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人没有回来,就此长眠在异国他乡……

  记者手记

  平凡之中见真情

  今年元旦刚过,报社“新年心愿”的活动开始征集,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李家荣。

  他是抗战老兵,老家在安徽省肥西县卫乡李后村,1943年10月从黄埔军校毕业,被派往湖南洪江进行短期培训,次年就参加了缅甸反攻战役。部队驻地印度兰姆伽,属于亚热带雨林气候,蚊虫多,疟疾流行。抗战期间感染疟疾而死的士兵有很多,当年不仅要同战争赛跑,还要和疟疾斗争,很是危险。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被封锁两年多的中国陆路国际援华物资运输通道再次打通。李家荣这才回到国内,奉命在云南至贵州晴隆、贵阳、遵义等城镇运输线上押运抗战物资,直至抗战胜利。

  去年,我有幸采访到老人。

  老人年过九旬,提到抗战岁月仍激动不已,使我敬佩非常。

  我联系了老人的儿子李石,李石说老人的心愿很简单,“寄书给战友,告诉他们他还活着,健康地活着”。此外,老人还想转告战友,自己得到一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国家没有忘记自己,没有忘记远征军。

  我把书送给老人那天,老人把书摊在桌面上,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掀着纸张,一字一句地念给老伴听。

  李家荣说,当年和他并肩作战的兄弟,很多人或许再也见不到了。这书记载了他们的情谊,其意义之重大,远胜过金钱和物质。“我有个黄埔军校的同学,叫林上元,一定要送他一本。”

  看我不解,老人笑笑,开始细数两人的“革命友谊”。他说,他有一次随车队路过遵义,林上元在国民政府抗战学院培训,想到重庆找不到车,正巧撞见自己开着一辆美国道奇吉普正在休息。林上元就问他:“看你面熟,你是不是军校十八期二总队炮科的?”李家荣说是。林上元笑笑说,“我也是二总队的,咱们经常一起上课”。后来,他们一起返回遵义。

  李家荣说,上世纪90年代,自己曾与林上元在北京会面。林上元有惊人的记忆力,至今能说清当年的一些细节,叫自己很佩服……

  在这一天,老人还聊到很多。女儿虽说他总是“糊涂”,但似乎有关抗战的故事,他从未忘记。随口一提,便可娓娓道来。

  看着满脸褶皱的老人,听他的真情流露,我的眼睛也有些湿润。最后,我话别老人,他显得有些不舍,“我不常有机会讲这些,谢谢你们”。我不知说什么,只盼他安好。抗战老兵是抗战历史的见证人,他们的功绩不会被忘记,他们的精神不会被丢弃。

  文/京华时报记者吕高见图/京华时报记者谭青

news.sohu.com false 京华时报 https://epaper.jinghua.cn/html/2016-02/04/content_279242.htm report 3308 李家荣在翻看《家风的传承》一书。李家荣在扉页上写下寄语。本报2015年9月8日曾对李家荣进行报道。“很想念战友们,告诉他们我还健康地活着。”95岁抗战老兵李家荣
(责任编辑:郝龙 UN654)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