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汉2月23日电 (记者 张芹)记者23日从长江水产研究所获悉,经过近5个月科考,研究人员未寻找到中华鲟新的产卵场。有“长江活化石”之称的野生中华鲟,已连续3年未在葛洲坝下游的天然产卵场自然繁殖。
去年10月,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在湖北宜昌至安徽安庆长江江段,展开寻找中华鲟新产卵场的科考活动。
近200名科研人员,运用声学探测、食卵鱼解剖、江底采卵等多种技术手段,在1041公里区域内展开拉网式搜寻,但仍未发现中华鲟产卵踪迹。
据介绍,成年后的中华鲟会从长江口洄游到金沙江产卵。葛洲坝建成以来,坝下10公里江段,是目前已知唯一的野生中华鲟天然产卵场。
此次科考总指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认为,中华鲟生长、繁殖情况,直接反映着长江乃至近海的生态环境。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水电工程、航运、捕捞、污染等人为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华鲟的种群危机,野生中华鲟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上万尾,减少到目前的不足百尾。
据悉,目前科研机构已向中国农业部申请,将于今年上半年在葛洲坝下产卵场开展野生中华鲟亲鱼捕捞,安装电子标签后将其放归自然,再通过超声波跟踪监测。这也是2008年中国农业部中止中华鲟科研捕捞之后,首度“开禁”。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活化石”,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年,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升级为极危级保护物种。
作者:张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