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要闻 > 海外博览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西媒称科学家也能是富翁:科研奖项可获数百万美元

来源:参考消息
原标题:西媒称科学家也能是富翁:科研奖项可获数百万美元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西媒称, 大部分科研工作是艰难而清苦的,但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想致富。于是,科学家变成了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亿万富翁。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11月号文章称,2015年5月,因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而荣获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利昂·莱德曼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给他的奖章拍卖,拍卖所得76.5万美元。他并非第一个这样做的科学家。2014年12月,与同事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詹姆斯·沃森通过拍卖诺贝尔奖章而获得了410万美元。买下这枚奖章的是阿森纳足球俱乐部的最大股东、俄罗斯首富阿利舍尔·奥斯曼诺夫。这位大佬在买下奖章后将其又还给了沃森,但条件是拍卖所得必须用于沃森担任教学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沃森坦言,他之所以卖掉奖章是因为2007年10月他辞去纽约长岛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的职位以来,收入就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几家生物科技公司也不再聘他为顾问。

  种族主义言论让沃森卖掉奖章

  沃森的问题开始于那段时间里他在英国《泰晤士报》接受的一次专访。在这次专访中,沃森表示“我们的社会政策建立的基础是,他们(黑人)的智商与我们相同,但证据表明并非如此”。他被实验室解雇发生得十分突然。为了道歉,沃森在卖掉诺尔贝尔奖章后宣布他将把拍卖所得的部分款项用于资助他此前曾经领导的科研机构。

  文章称,现年93岁的莱德曼没有解释他为什么要卖掉诺贝尔奖章。莱德曼的妻子艾伦替他做出了解释,但理由却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是时候该有人与他一同分享这枚奖章中所蕴含的他对于科学的热爱。他希望出售奖章能唤醒公众对于物理学重要性的认识。

  莱德曼和沃森拍卖诺贝尔奖章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两个在世的卖掉荣誉奖章的人其身份都是科学家。这两个人的情况与通常人们想象中的端坐在实验室,日复一日通过各种枯燥的科学试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对如此上流社会的问题丝毫不会关心的科学家形象大相径庭。但问题是科学家确实也不能免俗:某些学科的科学家,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家因为拥有诸多专利,或者与实力雄厚的医药企业之间签订有巨额合约,也因此成了富甲一方的富翁。

  大部分资金被生物技术企业分摊

  文章称,2007年,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公布新的道德规范后,该院将近40%的研究员都出去寻找新的工作。这条新规与基因研究及其引发的道德困境丝毫不相干,国家卫生研究院仅仅是规定,禁止该院科学家给任何生物技术企业担任顾问,并由此获得工资以外的收入。

  事实上,金钱现在是而且永远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主导力量之一。美国生物学家兼企业家克雷格·文特尔是20世纪初人类基因测序计划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塞莱拉基因组公司。以商业为目标进行的基因研究让文特尔积聚了一笔巨额财富,也给他招来了指责,但是他将大部分收益都再次投入到后续研究中。

  另一个致富科学家的例子就是史蒂芬·霍金。他凭借在其畅销图书中和大会上发表的各种伟大理论而变成了一位著名人物。

  文章称,但是霍金和文特尔都只是特例:选择科学道路的年轻人应该是受到微薄工资以外的某种因素的驱动,而且这种动力会持续很久很久。如果目标是金钱,那到头来他只会变成一位科学界的“明星”。

  如何获得金钱呢?最艰难的方式是:借助工作赢得一项百万大奖。并不一定非得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基金会因经济危机将奖金数额削减了20%,因此现在诺奖得主能到手的奖金大概有800万瑞典克朗,大约相当于85.5万欧元。还有其他很多荣誉能让科学家装满钱袋,比如靠实力雄厚的私人出资人。

  科技突破奖就是科学界的金球奖

  文章称,2012年,4位来自互联网界的富翁伉俪创立了“科技突破奖”,他们分别是谷歌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及其当时的妻子、生物学家安·武伊齐茨基(现二人已离婚)、“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普丽西拉·陈夫妇、俄罗斯物理学家兼投资商尤里·米尔纳和尤利娅·米尔纳夫妇,以及中国电子商务巨擎阿里巴巴集团老板马云和张瑛夫妇。这些捐助人并非为所有来自生命科学、数学和基础物理研究方面的获奖人提供奖金,而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比如基础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得奖人只会得到扎克伯格和米尔纳的奖金。但是每位出资人都会捐助700万美元,用于维持大部分奖项和极尽奢华的颁奖典礼,甚至会有大牌明星和主持人到场,比如摩根·弗里曼和凯文·斯佩西等,光是弗里曼的出场费就高达50万美元。一位科学家的确可以靠获得“科技突破奖”来发家致富。每位获奖者都可以带走300万美元,2013年仅在生命科学领域就有11名获奖者,2012年基础物理学获奖者也有11人。诺贝尔的奖金更少,因为如果在同一研究领域有1位以上的获奖者,大伙儿是要平分奖金的。

  植物学家、鸟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困境

  就像诺贝尔奖一样,“科技突破奖”也有自己的喜好,例如对物理学的喜好,包括占首要位置的理论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而地球物理学则因为成果寥寥而鲜为人知。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该奖的创立者之一米尔纳就是研究理论物理学出身,博士攻读的则是粒子物理学。至于致力于生命科学、生态、进化生物学、植物学、鸟类学、昆虫学和其他偏门领域研究的人则往往会被遗忘:除非你是神经科学家、分子生物学家或遗传学专家等。如果你的研究领域是数学,那么你至少还会在挪威获奖:挪威政府在2002年设立了阿贝尔奖,以此来纪念挪威数学家尼尔斯·亨里克·阿贝尔,奖金数额也十分诱人:64万欧元。

  年轻科学家——这里指的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到四十多岁的人——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获得利润丰厚的桂冠的渠道,除非是在美国。伦纳德·布拉瓦特尼克是一位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的英国人,英国《泰晤士报》给出的他的财富总数是130亿英镑,这足以把他定位在英国首富的位置。2007年,他创立了“布拉瓦特尼克青年科学家奖”,专门用于奖励在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格州进行各个学科科研工作的博士后,获胜者可以拿到3万美元奖金,入围最后一轮竞赛的可以获得1万美元。

  文章称,2014年以来,这位慈善家又召集了规模更大的竞赛,将奖项范围面向全美,奖金数额也提高到25万美元。据他自己讲,他是在参加了一次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后有了设立青年科学家奖的想法。他注意到“大部分桂冠获得者都年事已高,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奋斗了三四十年才获得这个荣誉”。因此,“我想最好能奖励那些年轻科学家,为他们创立一个奖项”。前面提到的尤里·米尔纳也走了他的路线。2013年米尔纳捐资10万美元用于设立“物理学新视野奖”。理论物理学家们再一次获得了庆祝的机会。

  永远都有想靠为艺术或科学出资为自己赚取名利的大佬。如今财富和权力的中心已经部分地转移到了亚洲,涌现出许多像尹衍梁这样的人物。这位台湾企业家在2012年创立了“唐奖”,以此发扬盛唐精神。该奖由台湾最高学术机构负责提名评选,奖金大约为110万欧元,此外还有一个超过27万欧元的科研奖学金,在该奖项表彰的所有学科当中最为突出的是生物医药。另一方面,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推出由它们自己设立的旨在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奖项。

  获奖的总是同一拨人

  文章称,随着各种国际性科技大奖项的增多和声名鹊起,也出现了一些指责之声。舆论对于这些奖项最大的质疑是,获奖的总是同一拨人。很有可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最后也拿走了该学科领域的沃尔夫奖或是“日本奖”。最终这变成了一场看谁能“拿奖拿到手软的”竞赛。在这方面,专攻弦理论的印度物理学家希拉兹·明瓦拉是代表。现年42岁的他已经获得过“物理学新视野奖”、印度的两项大奖和专门表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年轻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大奖。4年来明瓦拉已经积累了大约18万欧元的奖金。

  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科学家则参加另一项“竞赛”。弦理论界的另一位“教皇”级人物、阿根廷物理学家胡安·马尔达塞纳从1998年以来仅在各种奖项和其他官方认可中就已经获得了450万美元。奖金的分配十分不公平,一些学科依然受不到重视,比如法国的格扎维埃·勒·皮雄。他是板块构造论的奠基人之一。板块构造论是现代地球物理学的核心理论。生于1937年的他在该领域毕生获得的奖金数额还不到90万欧元。

  文章称,在科学家们争相获得的一些最特殊的荣誉中包括“邓普顿奖”。1972年设立的“邓普顿奖”旨在鼓励研究者探索“生命最重大的问题”。当然,奖金数额也十分可观:160万欧元,目前只有“科技突破奖”的奖金额能超过它。

  最近10年来,为奖励科研人员设立的各种大奖成倍增加。提供奖金的富豪们说,他们设立这些大奖的目的是为了唤醒社会对科学的重视,以及鼓励年轻科学家们致力于科研工作。米尔纳说,设奖的初衷等于是说“科学如同华尔街一样重要”。集物理学家、投资商和企业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米尔纳希望人们能认识到理论物理学的价值。

  但是也有人蔑视这一观点。美国圣菲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弗雷德·库珀认为,“如果你想接触到这个圈子,应该投钱给那些优秀的科普工作者,而不是那些基础物理学奖项的获得者”。

  大奖之争可能会让科研失去价值

  文章称,批评家们认为,这些大奖在努力强化一种已经过时的观念,那就是科学的发展依靠的是那些在漂亮理论武装之下的孤独的天才们。最后一位这样的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如今,科学是一项团队工作,尽管奖章往往挂在一个团队的领导者的脖子上:美国天文学家约翰·C·马瑟和乔治·F·斯穆茨因发现了来自于宇宙大爆炸的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一个由将近20位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的领导者,但诺贝尔物理学奖只允许奖励同一学科中的3个人。

  大奖到底有何用?对于科学来讲,用奖金的形式鼓励那些一个领域内最突出的研究人员或许是好事,但也有可能让科学本身偏离本质的存在价值。

news.sohu.com false 参考消息 https://www.cankaoxiaoxi.com/world/20160227/1086239.shtml report 4488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西媒称,大部分科研工作是艰难而清苦的,但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想致富。于是,科学家变成了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亿万富翁。据西班牙《趣味》月刊1
(责任编辑:钟庆辉 UN66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