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经济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一个中小企业成本账 用工费年涨8%

来源:综合 作者:长江商报
原标题:一个中小企业成本账 用工费年涨8%

  长江商报消息产品价格10年涨三成而人工成本却涨了3倍,资金周转率低致融资贵难解

  编者按

  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每生产一罐售价32.9元的莲藕汤,就要付出约2.3元的人工成本,相比10年前,费用已涨了3倍。而这,或许只是中国制造业目前成本上升的一个缩影。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曾是国人的骄傲,大量的劳动力、低廉的价格……人口红利一度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不过目前,一方面制造业发展遇到成本、创新等瓶颈。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不景气,需求萎缩也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

  然而,尽管“钱不再那么好赚”,但不少企业正积极寻求出路。有着88年历史的双虎涂料,正是通过提升质量、完善服务、国际化突围,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智造”升级的典型。

  “2015年下半年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是一种新的赶超战。”2月26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副主任郭朝先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中国制造2025’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能促进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进程。”

  本报记者 沈佑荣

  “十年间,一罐藕汤(1公斤)的价格上涨了37%,但人工成本却已涨了3倍。”

  2月25日,武汉香满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卫见到长江商报记者时一脸无奈。他介绍,一罐汤的人工成本为2.3元,占总成本23.2元的10%,年均涨幅达到8%。

  王红卫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一份账单显示,一罐藕汤售价32.9元,成本23.2元,其中,除了人工成本外,运输成本1.5元,包装1元,税收1.9元,原材料成本13.92元,剩下的2.58元成本,并没有列出明细。

  “5000平米厂房,月租金最少5万元。”王红卫说,如果算上厂房租金及资产折旧,一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仍难以盈利。

  或许,香满园生产经营的高成本只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成本优势的不断削弱,的确是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曾表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秘诀在于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企业在土地、原材料、能源、劳动力、融资、物流等方面的成本不断攀升,加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制造的传统竞争优势的确不如从前了。

  不过,有专家表示,“中国制造”在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确实面临不少挑战,但仍具综合竞争优势,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向“智造”迈进将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工成本10年涨3倍

  对于武汉香满园食品有限公司而言,曾经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丧失,转而成为公司发展的障碍。

  春节过后,香满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卫一直在思考如何降低公司用工成本,至今毫无头绪。

  毕业于武汉粮食工业学校、早年下岗的王红卫,2004年多方筹资创办了香满园。起初,他做武昌鱼风干产品,但三年过后,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他陷入亏损境地。2006年,他突发奇想,做起了莲藕汤生意,而在2007年,他的产品已经进入了中百、武商量贩、家乐福等大型商超。

  “一罐汤24元,普通人家自己制作也要这个价。”王红卫说,那时以低价开拓市场,依赖的就是低廉的人工成本。公司聘请的工人都是厂房邻近的居民,管三餐饭另外给点人工费就行,那时,人工成本很低。

  然而,那时不起眼的人工成本如今已让他焦头烂额。

  王红卫介绍,10年过去了,一罐汤(1公斤)售价32.90元,涨了8.9元,涨幅为37%。但是,相比售价的涨幅,人工涨幅已经涨了3倍。如今,一罐汤的人工成本为2.30元,占总成本23.2元的10%,年均涨幅为8%。

  “10年前,工人月工资不到800元,如今是2600元左右。”王红卫说,除了拿到手的现金工资,公司还要为工人缴纳社保费,公司因此为每位工人要支付11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公司每月支付给工人的现金在3700元左右。相较10年前的800元(那时不用缴纳社保费),整整涨了3.6倍。

  王红卫曾经有个小算盘,将缴纳社保的钱直接发到工人手中,让工人自行缴纳,工人们也愿意,这样一来,减少了打交道的部门,公司也节省了人力、物力。但此举违背了相关规定,未能实行。

  让王红卫头疼的还不止这些。莲藕汤加工季节性强,一年之中仅有五个月左右生产,其余时间,多数工人要放假,但公司无力承担不做事工人的工资。于是,在与工人签订用工合同时,大多以五个月为劳动期限,试图以此降低人工成本。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工人放假不能领取薪酬,必然另寻出路,等到公司需要这些工人回来上班时,被放假的工人回不来,公司只得另外招人。新人难比熟手,需要再一次培训,且有一个适应过程。一旦订单量大,公司的生产会受到严重影响。

  2月25日上午,长江商报记者在武汉香满园食品有限公司厂区看到,公司莲藕汤生产线已经暂停,10多名工人在鸡汤生产线等岗位上忙碌。

  一名李姓工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这些在岗的工人是公司长期聘用的,属于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即便不上班,公司也会养着。

  王红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去年9月,公司聘用了约40名短期工人,他们只做一些简单的工作。

  资金周转率低 融资成本依然高企

  中小企业融资贵,同样是武汉香满园食品有限公司面临的难题。

  王红卫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账单显示,一罐藕汤售价32.9元,成本23.2元,其中,除了人工成本外,运输成本1.5元,包装1元,税收1.9元,原材料成本13.92元,剩下的2.58元成本,并没有列出明细。

  面对长江商报记者的提问,王红卫反问记者一句:“为什么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么高?”

  王红卫透露,香满园属于农产品加工企业,10多年来一直在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贷款,属于长期稳定的优质客户,这家银行给予的贷款年利率为5%。

  “每年9月需要筹资800万元现金,用于支付原材料款等,就需要向银行贷款。”王红卫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尽管贷款利率享受了优惠,但他只需贷款4个月左右,而银行定的贷款期限是一年,不让他提前还贷,这在无形之中拉高了贷款成本。

  为了应对被拉长贷款期限问题,精明的王红卫采取在几家银行分担贷款额度的做法,但问题又来了。一家银行评估资产后给予650万元授信,另一家金融单位不认这个授信,直接要求找担保公司,无形中增添的担保费又抬高了借款成本。

  “政府一直在努力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王红卫说,他私下打听得知,不少企业都有类似的遭遇。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一年多来,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央行先后6次降息、8次降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年利率最低为6%左右,超过7%亦不在少数,而这并不包含担保费、评估费等与申贷相关的费用。

  事实上,让王红卫感觉融资贵的真正原因或在于资金周转率低,资金占压严重。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王红卫每年9月份获取贷款,购买大量原材料,到次年9月前夕还清贷款,这期间,资金仅仅周转一次,部分资金在账户上睡大觉。

  不过,王红卫已经在想办法破解这一难题。他透露,今年将加大鸡汤生产线的投入,同时力推鸽子汤、鸭汤产品,力争鸡汤销售量超越莲藕汤。

  “鸡汤、鸭汤、鸽子汤生产没有季节性。”王红卫盘算着,一旦开足马力生产,就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周转速度,从而降低贷款成本。如此一来,不仅破解了资金成本难题,同时解决了用工问题。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压力,王红卫向长江商报记者感叹,时下人工、土地、物流等成本仍在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升,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不过,他透露,公司正在积极部署,寻求新的突破,力争从多个方面降低生产经营综合成本。

  中国制造业“快鱼吃慢鱼”时代来临

  长江商报消息PPI连续47月下滑致利润空间不断挤压,靠模仿和价格竞争已难生存

  本报记者 但慧芳

  当前的中国制造业正在破冰前行。

  “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融资成本持续走高的同时,中国制造的出厂价格持续走低,至2016年1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7个月下跌。”2月25日,确能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阳军称,“2015年以后中国制造遇到了国内国际市场均需求下降,东南亚制造的价格竞争加剧,再加上自身开发能力弱,利润空间自然被进一步挤压。”

  “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高端制造业、新技术产业,产业竞争激烈情况都非常明显。”在激光制造领域创业10年、武汉新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义红这样对长江商报记者描述行业现状。

  开春伊始,制造业企业“倒闭潮”之声不绝于耳。近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多地采访多位制造行业企业家发现,除了制造成本持续上升之外,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市场需求量减少、竞争加剧、出厂价持续走低、创新创造能力不足等瓶颈。

  一场“赶、追、超”的运动正在各制造行业内进行。“产品正在迅速进行更新换代,同时快速引进人才和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产业并购。”“新三板”公司襄阳硅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耀先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的制造业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多位制造业企业家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靠模仿和价格竞争已难以生存下去。

  跟风涌入同业竞争 利润遭遇“天花板”

  2006年,新加坡留学博士陈义红回到武汉创办了一家生产销售激光元器件和激光配件的公司。陈义红回忆,那时距国内工业领域中开始使用激光设备仅过了五六年时间,激光设备上游产业领域尚还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

  然而,到2012年前后,陈义红就明显感觉到激光制造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一些入门门槛相对低的元器件制造和设备制造已经涌入大量竞争者,价格开始走低,利润变薄。”陈义红介绍,目前整个激光行业的平均净利润不到10%,利润率要比以前低很多。

  大量“跟风”涌入的同业竞争,让整个产业链的生态格局都发生了变化。“重复产品生产多,信息流通特别快,新技术市场化程度高。”

  为提高产值、加大利润空间,2011年开始,陈义红将产品线从产业链上游扩充至中游,不仅生产激光配件还生产激光设备。“企业要存活,要寻求市场发展,必须往高利润方向走。”陈义红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陈义红认为,中国制造行业包括高精端领域也容易快速进入竞争充分的状态,与国内制造业模仿成本低、时间短,更容易获利有关。“德国等国家的制造业生态环境就是创业者更倾向找别人没做过的领域,而国内则是容易‘跟风’。而随着制造业30多年的发展,技术和设备门槛几乎不太存在,同业竞争就更为常见。”

  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代工厂加工领域行业人士表示,其行业对竞争激烈感受尤为明显。广州省惠州市一位手机硬件工程师称,手机OEM行业已经做到“价格天花板”,有的配件一件仅几分钱的利润。“除本土同行竞争外,越南工厂分得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多。”

  “中国制造曾以价格优势抢夺了大片市场,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中国制造被东南亚制造以同样手法来抢夺市场了。”2月25日,从事制造行业20多年、确能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阳军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16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3%。

  “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7个月下跌。成本的上升并不能转嫁到产品价格的提升上。”彭阳军称,“利润空间自然被进一步挤压。”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6%;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1%;而在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利润率为6.04%。“制造业则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增加值占比一般在80%左右。”2月26日,一位行业专家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需求下滑消费升级传统模式难生存

  在中部地区,一位熟悉光伏、家电、快消品、汽车制造领域的老总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倒闭潮”或“唱衰”情况的出现,主要在于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下滑明显。

  “2014年以前,不少制造业或者乐观估计了市场情况,或者没有预计到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出现过度扩张、整体膨胀的态势,”该人士认为,“随着2013年经济增长放缓,2015年产能过剩就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少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企业就自然受到很大冲击。”

  以家电产业为例,他估计,相比于2013年,目前国内家电市场需求下滑超过10%,尽管“家电下乡”等政策红利一度对消费市场进行改善,但行业仍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

  中国经济工业景气指数显示,2015年第一、二、三、四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值分别为93.1、92.7、92.3、92.0,呈现逐季下降走势。在2015年第四季度,产能过剩情况严重的煤炭、石油开采、钢铁等资源型行业受价格持续下跌影响效益,利润降幅最高达到70%以上。其中,钢铁业处于全行业亏损的边缘,其销售利润率仅为0.2%。

  “整个市场需求总量减小,一些粗犷式发展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很难卖出去,因为市场需求量少了之后,下游企业会要求上游制造商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以更低的价格。”王耀先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这使得竞争更为激烈。”

  王耀先说,此前以人力、物力、原材料或者自然资源取胜的制造业,根本“比不赢”智能化程度高的企业。她举例说,在汽车制造行业,之前有一家做某一零配件的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冲击和订单的缩减,几乎难以生存。

  随着全球需求疲软态势的延续,国内制造业订单指数还在下滑。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月1日发布报告,2015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需求端新订单指数也回落到50.2%,为2013年3月份以来的最低值。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赵玉林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从国际市场来说,在制造业成本优势消失后,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优势、主要靠增加要素投入实现高增长几乎已走到尽头。

  市场更新快倒逼企业“加速跑”

  作为一家研发、生产、销售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高科技公司,王耀先所掌管的硅海电子,目前正在切入汽车新能源电源领域。“在制造业的‘寒冬’,需不断找项目进行延伸,满足更多客户的更多需求,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链的并购,而不是静态地任由订单减少。”王耀先对长江商报记者解释。

  2012年,回国创业6年的陈义红开始在武汉江夏拿地27亩创办工业园,在满足自身企业生产场地需要的同时,他计划打造集激光器件产业基地和光电子激光企业孵化器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为什么一定要建自己的厂房、做工业园?是打破当时的发展瓶颈,做一定的规模和更完善的配套,摒弃以往单打独斗的模式。目前正在国外找人才和技术团队加入。”

  陈义红等企业家称,产品更新速度很快,以激光制造产业为例,几乎2至3年内全部更新一遍。而在彭阳军所在的电子制造业,几乎半年时间就会更新一轮。

  除了产品更新,市场趋势的更新也日渐提速。安徽永锋纸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锋从事包装制造业多年,他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虽然其所在的行业,产品规格和制造工艺已较为成熟稳定,但市场“瞬息万变”。

  “前几年从单一领域到多领域经营,近期则是主要开发可回收式包装,向韩国、日本等包装行业发达的国家学习,降低客户的包装成本的同时,减小环保压力。”汪锋表示,“公司还在向智能化产品和可追溯服务等方向进行转型。”

  在汪锋看来,国内不少制造业创新比较被动,而且不一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抵御需求下滑、竞争加剧的方式是从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出发,向前端和后端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延生。

  “在持续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开发能力弱,这是跳出同质化竞争和价格竞争怪圈的唯一方式。”彭阳军表示,“大量的产品并不需要很大的‘创新’,只要改善工艺,把产品质量做上去,替代进口产品,市场就打开了。”

  在彭阳军看来,人们蜂拥去日本买马桶盖、买电饭锅,买圆珠笔,甚至买水杯、买卫生纸……是消费者不信任“中国制造”的质量的表现。中国厂商还需要通过在质量上的持续改进,才能逐步扭转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不信赖感。

  以“智造”驱动“制造”的蝶变升级

  长江商报消息成本优势见底面临“内忧外患”,多位专家及企业人士把脉“中国制造”

  本报记者 但慧芳

  2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赵玉林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自2008年之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逐渐丧失,“支撑中国制造业高增长的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大。”

  赵玉林分析,中国制造企业不仅有“内忧”,而且还面临着“外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前,一方面美日德英法等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相对优势,以更低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耐克、优衣库、三星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

  “制造业现在是往下走的,像过去那样好赚钱的时代确实是没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副主任郭朝先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劳动力成本、产能过剩还是竞争压力、更新速度,中国制造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是一个市场淘汰的过程,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近日,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中国制造要打破依靠低成本、资源优势增长的“惯性”,需向“中国智造”进行战略转变,“企业家应该认识到,在战略转型的时代不创新就必然会存在被淘汰的风险;而且越早转型就越主动,越晚转型成本就会越高。”

  低成本优势“一去不复返”

  制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生产成本,正在节节攀升。

  以劳动力成本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3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名义工资相比2013年翻了近两番。浙江省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浙江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变动分析》中,数据显示:浙江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1.3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4.6万元,提高了3.3万元,年均增长12.1%。

  “考虑到物价因素,2003-2013年这10年间我国劳动力实际工资也至少增长一倍。”郭朝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约在2004年前后,我国迎来‘刘易斯拐点’。”

  若以单位劳动力成本计算,有媒体统计,以美元计算,1995年日本单位劳动成本是中国的3倍以上,然而2013年中国反超过日本,2014年中国进一步高过日本。

  “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依靠成本优势实现增长已形成惯性,企业习惯于成本战略。但目前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东南亚等国。”赵玉林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除了成本本身因素外,中国汇率不断升高也从另一层面上影响“中国制造”产品的“物美价廉”。

  一方面是成本优势的丧失,另一方面则是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减弱,主要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

  今年2月以来,国务院分别就煤炭、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发文。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的工作目标明确指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使“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而此前在2013年,国务院曾就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发布过指导意见。“当前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等,都与产能严重过剩密切相连。”郭朝先表示。

  创新驱动迫在眉睫

  历史资料显示,从197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大而不强”的三个阶段。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跃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中国钢铁、水泥、化肥、棉布等多项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长期位列世界第一的位次。

  然而,曾一度在历史上产量排名为首的钢铁、水泥、化肥等行业,已陷入疲软态势。

  近日,在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企业家及相关专家对“中国制造”目前重复生产、创新创造能力不足的现状表示堪忧。

  赵玉林认为,从宏观角度来讲,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是当务之急,“已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了,再不转就失去了发展的机遇,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赵玉林称,有的企业家会抱有“转型成本高、风险大”等心态,但他认为,企业家精神就包含了创新精神,企业家应该认识到,在战略转型的时代不创新就必然会存在被淘汰的风险;转型升级成本高,但不实现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将会支付更高的成本,“越晚转型成本就会越高。”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郭朝先认为,各制造企业可以学习日本等国“研发一代、存储一代、推出一代”的创新节奏,而不是被动等待市场推动。

  “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个满足客户需求的系统,比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内部灵敏生产快速制造系统等,把信息化时代的特征用在企业管理内部,更重视研发和满足客户需求。”郭朝先建议说。

  国际比较数据显示,在研发上,中国目前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原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曾公开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非常小,一般在5%左右,而美国、英国、法国等这一比重都在10%以上。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导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般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的水平。

  在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2015年12月发布的第五届(2015)“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韩国3家,瑞士3家,比利时、瑞典、加拿大、荷兰等各1家,而中国内地无一家入围。

  智能化转型破除中国制造“大而不强”

  2月25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做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他谈到,“我国制造业发展已步入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

  他指出,对于下一步工作,工信部将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全力以赴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坚定不移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用政府自身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政府营造创新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引导创新、激励创新、支持创新,将有助于企业‘转型升级’。”赵玉林指出。

  郭朝先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中国制造2025”在2013年初还仅是一个由中国工程院联合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牵头实施的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项目),受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推出的“工业4.0”战略启发,相关部门将其作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一种新的‘赶超战略’。”郭朝先称,“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促进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进程。”

  郭朝先说,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即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在消耗大量国内资源和大量排污污染物的同时,所获利益却很少。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引致制造技术范式变化条件下,过去我国制造业发展所依赖的比较成本优势将被弱化,制造环节的全球重新布局可能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回溯,加上当前部分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这些都迫使我国制造业要适应新的形势。”郭朝先表示。

  “转型的核心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赵玉林提出,“需要将生产制造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彻底打通,让工厂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岛实现连通,也就是德国工业‘4.0’战略,即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双虎涂料“智造”升级样本 8180平米车间一班仅6人管控

双虎涂料斥资34亿元搬迁升级改造,产能和人均产值大幅提升。
双虎涂料斥资34亿元搬迁升级改造,产能和人均产值大幅提升。
双虎涂料的工人们正在调试新设备。
双虎涂料的工人们正在调试新设备。

  长江商报消息34亿投入智能化改造,年产能从3万吨增至11万吨损耗却大幅降低

  本报记者 沈佑荣特约记者 冷正华 王志东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逐步推进,有着88年历史的武汉双虎涂料有限公司(简称双虎涂料)已经付诸实施。

  2月25日,长江商报记者进入武汉双虎涂料公司采访时发现,虽然正在紧张生产,但面积808亩的厂区内并无巨大轰鸣声,也没有刺鼻的异味。车间内,偶尔才能见到巡查工人身影,三层楼共8180平米的防护车间,当班仅有6人。

  “自动化、智能化,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均不再需要人工。”双虎涂料总经理熊桂蓉告诉长江商报记者,2012年启动搬迁后,公司斥资34亿元搬迁改造,实现了全面升级改造,产能和人均产值大幅提升。

  1928年创建的双虎涂料,堪称中国近代工业的活化石,但作为曾经的中国涂料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双虎涂料有过辉煌与沉沦,几经沉浮后,依然在市场挺立。

  双虎涂料一名老员工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双虎品牌之所以有望冲击真正的百年品牌,在于无论股东、市场如何风云变幻,双虎人始终视双虎品牌为企业生命线,坚持不懈地提升品牌质量。

  双虎涂料官网显示,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设有上海研发中心、湖北省涂料研究院、化工部实训基地及国家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公司有500多名员工,技术人员占比近五分之一。

  熊桂蓉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将瞄准国际化积极布局,让“中华虎”走向世界。

  “原来100人才能管好1200个阀门,现在5人就够了”

  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方面,双虎涂料再一次领先。

  2月25日下午3时许,艳阳高照,长江商报记者几经周折来到位于湖北武汉化学工业区的力诺产业园,实地探访升级后的双虎涂料。

  园林式的厂区设计,植被与草坪覆盖的山丘湖泊,新建的厂房排排坐,厂房之间管道相连,无不显示着现代化气息。

  据介绍,目前,厂区分有工业涂料车间、汽车涂料车间、树脂车间、防护涂料车间等多个车间,还有涂料原料库、成品库、罐区、涂料检测调度中心等。

  在双虎涂料人员带领下,长江商报记者戴上安全帽逐一探访了上述车间。

  防护涂料车间为三层楼厂房,面积为8180平米。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三层楼的车间均安装有反应釜等设备。在几台反应釜边,指示灯显示反应釜正在工作,记者并未感觉到灼人的温度。“安装有保温层,不再像火一样烤人了。”引路员工介绍。

  在二、三楼,尽管设备都在运转,但没有轰鸣之声。三层楼的车间内,记者只是偶尔见到两名巡查的工人,而一台台设备前难觅工人身影,这与几年前记者曾在一家涂料厂见到的情形大相径庭。

  防护涂料车间三楼控制室解答了记者的疑问。控制室内,三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端坐仪表前,盯着缓慢变化的数据。

  “我们的工作轻松多了,跟坐办公室的人没什么两样了。”一名年轻的工人笑着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以前须由人工操作的工作现在全部由机器自动完成,工人只需坐在仪表前操控就可以。

  “一天24小时三个班组,一个班组6个人。”引路员工说,整个车间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仅需18个人就能完成,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长江商报记者探访完整个厂区车间发现,从原材料进厂入库到成品出库,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工人均是坐在仪表前轻点鼠标操控,即便是仓库产品堆放,只要点击鼠标扫码,设备会自动抓取、存放。

  不仅如此,传说中涂料厂刺鼻气味,长江商报记者也没有体会到,只有包装车间、砂磨机车间,才感觉气味较重。

  “气味重的地方,是因为少数新设备尚未运回来,使用旧设备救急。”双虎涂料一名分管生产的负责人解释,目前,厂区内生产实现了全封闭,各个车间之间的管道就是原材料、半成品运送的渠道。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全封闭生产,不仅大幅降低了污染排放、减少了对工人身体的影响,而且设备的智能化提升了产品的精细化程度。

  双虎涂料总经理熊桂蓉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公司系力诺集团旗下企业,2012年,集团响应武汉市政府号召,投资34亿元对公司搬迁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老厂的旧设备全部淘汰,更换的全是国际国内领先的设备。

  “原来100个工人才能管好1200个阀门,现在5个人就够了。”熊桂蓉说,除了精细化生产能力提升、公司产能由年产3万吨猛增至11万吨外,在环保、人工以及工人健康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更主要的是原材料的损耗大幅降低。

  “初步测算,仅原材料损耗节省方面,树脂车间成本下降3%。”熊桂蓉说,智能化升级后将有效降低公司生产成本。

  几经沉浮 资本市场成“双刃剑”

  作为在华中地区崛起的老工业品牌,曾经风光无限的双虎涂料也曾几经沉浮,差点淡出市场。

  双虎涂料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双虎涂料前身为成立于1928年的汉口建华制漆厂,抗日战争爆发后搬迁至重庆,1946年搬回武汉。1952年,公司改制为“公私合营建华制漆厂”,先后吸收合并建成制漆厂、金文工业社、时进油墨厂,1956年更名为公私合营武汉制漆厂,10年后改制为全民所有制类型的“武汉制漆厂”。1987年,吸纳武汉农药二厂、武汉化学溶剂厂、武昌有机玻璃厂,组建成立“武汉双虎涂料工业公司”,产量突破2万吨,进入全国涂料前三甲。

  1992年,双虎涂料在全国大型工业中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1996年在沪市挂牌交易,成为中国涂料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然而,登陆资本市场的双虎涂料并未迎来大踏步发展,反而险些在市场中沉沦,原因是公司先后被两家企业收购,他们热衷于资本炒作,无心经营实业,导致公司生产经营一片混乱,濒临破产。

  2001年,山东力诺集团入主双虎涂料,经过一番重振,迅速扭转了颓势。

  资料显示,到2008年,双虎涂料不仅多个系列产品获得湖北省名牌,入选全国重点保护品牌,公司还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500强、中国科技品牌500强、中国涂料行业最具竞争力10强。

  双虎品牌为何能在短时间内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双虎涂料工作20年的熊桂蓉称,双虎人一直在竭尽全力保护双虎品牌。

  熊桂蓉介绍,一直以来,除了严格的产品检验及管理外,公司一以贯之坚持选择优质原材料、稳定的配方。

  “2006年左右,原油价格暴涨,涂料行业成本攀升了三四倍,很多一线品牌改变配方,添加水性助剂降低成本。”熊桂蓉说,这样涂料用在工业上,短期内效果没变化,但时间一长就会脱皮、返锈等。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双虎人依然坚持原来的配方,向客户提供质量稳定的产品。

  产品质量稳定提升,服务也不断完善,且成为双虎涂料具有竞争力的秘密武器。

  熊桂蓉介绍,从产品选型、配套方案设计、施工成本核算、产品配送、施工指导、验收与后期服务,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公司推出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为双虎吃上了“钢铁饭”,打败竞争对手,中标柳钢项目。目前,柳钢集团、武钢、宝钢、太原钢厂、莱钢、首钢、鞍钢等国内知名钢企都有双虎人的身影。

  据了解,双虎涂料以汽车涂料、工业涂料为主,建筑、家装涂料为辅。

  双虎涂料品牌部负责人介绍,神龙公司、东风日产、重汽集团等,都是双虎的重要客户。“黄鹤楼、三峡工程、黄河大桥、京沪高铁等大型工程也有我们的足迹。”这名负责人说,双虎品牌已经重新崛起。

  战略布局国际化蓄势待发

  重新崛起的双虎涂料经过改造升级后,已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步伐。

  2月20日,涂料行业世界排名第四的美国艾仕得涂料系统人员考察双虎涂料,称公司智能化亚洲领先,并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熊桂蓉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与国际上大公司合作,主要是引进技术,双虎品牌不会让渡。去年底,公司曾组织团队前往欧洲一些知名的涂料公司学习,寻求技术合作。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力诺集团的布局是以车涂料、卷钢涂料、防腐涂料等系列为战略发展方向,集中科技力量,开发高固体份涂料、水性涂料、无苯涂料等环保型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

  双虎涂料官网显示,科技实力雄厚,建设有上海研发中心、湖北省涂料研究院、化工部实训基地、国家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机构,现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95名,迄今共有60余项高新技术产品通过鉴定,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承担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3项,主持(参与)起草国家涂料行业标准7项。

  长江商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力诺集团在涂料板块已完成武汉、上海研发中心建设,海外研发中心正积极筹建中。其精细化工板块,瞄准全球市场,现已设立美国办事处,德国、巴西、印尼办事处正积极筹备中。集团目标为,将双虎打造成全国涂料生产龙头企业,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工艺、装备同步于欧美一线涂料品牌的生产制造企业,进军高端涂料、汽车漆、工业涂料市场,实现双虎涂料再次腾飞。

  “我们要打造中国涂料王牌,代表中国到国际市场竞争。”双虎涂料一人士表示,公司高管如履薄冰。目前,双虎涂料与国际知名涂料企业差距还很大,尤其是技术,诸如航母上的油漆,国产油漆,飞机一降落可能就开裂,但国际品牌的油漆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短期内,公司将尽量实现满产,公司拥有一流的设备,会很快展现出双虎人的活力。”熊桂蓉说,历经搬迁,公司产能尚未完全恢复。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下一步,公司将会布局国际化。

  据透露,双虎涂料已经开始在山东布局,再次启动资本化运作。

news.sohu.com false 综合 https://www.changjiangtimes.com/2016/02/527086.html report 16222 长江商报消息产品价格10年涨三成而人工成本却涨了3倍,资金周转率低致融资贵难解编者按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每生产一罐售价32.9元的莲藕汤,就要付出约2.3元的人
(责任编辑:王吉 UN652)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