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余松烈逝世 享年96岁(图)

来源:现代金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先生走了
甬籍院士余松烈 图据《齐鲁晚报》
甬籍院士余松烈 图据《齐鲁晚报》

  昨天,记者从宁波市科协了解到,宁波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于4月20日逝世。

  科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先生出生于1921年,享年96岁。先生是慈溪人,作为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为我国小麦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讯员 王国英 记者 王颖

  九十多岁高龄仍坚持到田间地头

  余松烈的学生、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董庆裕说,余松烈在病前几乎每年都要到田间地头去看一看走一走,察看试验田的情况,“在他眼里,只有常常走到田间地头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

  余松烈常以“老农民”自居,经常穿着运动鞋到田间地头干活,还有个“农田三不原则”,就是在农田中,开到脚下的汽车不坐;推到手边的自行车不骑;农田生活中不接受特殊照顾。

  在和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裴继臣共同劳动中,余松烈有个发现——“劳模锄地比自己锄得深,还有意锄断部分麦苗的根,结果劳模的干法竟然增产不少。”就这个问题,他研究了30多年,总算研究明白了,并基于此提出了“深耘断根法”,使小麦增产10%。

  余松烈晚年又试验创新了冬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技术,还与工人一起研制了新的冬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收到了明显增产效果。

  他的研究使小麦增产130多亿公斤

  2014年6月,农业部组织7位专家,对烟台一处攻关田进行验收,3.14亩验收田平均亩产达817公斤,创下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这处攻关田,正是由余松烈院士担任小麦研究技术顾问,并建立起小麦研究创新团队来完成的。

  据《齐鲁晚报》报道,余松烈研究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平均增产13.5%,更节省了种子。这一理论已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种子15亿公斤。

  他长期在山东生活,但乡音未改

  问及什么是自己最自豪的,余松烈生前总是脱口而出,“学生是最值得我自豪和骄傲的。”

  他的学生中光院士就有两位: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于振文,也是余松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他是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曾经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提起和老师40多年的相处,董庆裕提到一个细节:在困难时期,我们几个学生家里都很贫穷,老师就从自己生活费里拿出钱来补助我们。我们需要到各地调查小麦的生长情况,一到吃饭的时候,他就先掏出钱来,怕我们犯难。那时他赚的钱并不比我们多多少,何况还有6个孩子要抚养。

  说起这位宁波籍院士,宁波市科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先生长期在山东生活,可是乡音难改,话语间仍有浓浓宁波味。”

news.sohu.com false 现代金报 https://dzb.jinbaonet.com/html/2016-04/22/content_297724.htm?div=-1 report 1668 甬籍院士余松烈图据《齐鲁晚报》昨天,记者从宁波市科协了解到,宁波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于4月20日逝世。科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先生出生于1921年,享年96岁。
(责任编辑:郭彪 UN832)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