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火星探测航天器将在2021年抵达火星。昨天,在国新办举行的首个“中国航天日”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透露,目前,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已经正式立项。
发布
一步实现绕落巡
据介绍,今年1月,国务院已经批准立项火星探测任务,要在“十三五”规划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通过长征五号火箭择机发射第一颗火星探测卫星,计划2021年到达。
“我们做的是想一步实现绕火的探测和着陆的巡视,这相当有难度”,许达哲说,火星探测是空间科学界和航天界关注的一个重大方向,1月11日正式批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因为每一个窗口要26个月才能遇到,中国正在严密地制定工程计划,争取在2020年这个窗口发射探测和着陆巡视的火星探测器。
由长征5号运载
许达哲说,我国即将使用的长征5号系列火箭,起飞重量可以达到千吨,而现在的长征系列起飞重量只有400多吨,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就大大提升了。未来火星计划将使用长征5号系列火箭完成。
中国的探测航天器抵达火星后,将研究火星的土壤、环境、大气,以及大家关注的像火星上的水。许达哲说,火星在很多方面跟我们还是比较相近,它有一定的大气,和月球又不太一样。此前,在火星上成功着陆巡视的只有美国,俄罗斯是仅仅完成了着陆任务。
许达哲表示,这一次,中国的火星探测将一次到位完成探测和着陆两项计划,意味着中国将真正实现深空探测。
追问
1 火星计划有何困难?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介绍,此次火星计划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会取得三个方面的突破。首先,测控通讯将达到5500万公里;其次,探测卫星将实现自主化,因为距离远了,总部呼唤不到了,就需要有自主化功能;再次,它将在未知的环境工作,从工程实现来说也是巨大挑战。
对于火星探测的技术,不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门槛,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刚才说的三方面突破,也是三大挑战和风险,但我们有信心克服这些困难。2020年择机发射探索卫星,2021年能够到达火星。现在已经全面开展相关工作。
2 为何“两步合一步”?
田玉龙称,一般探测火星都是要先观测、再降落探测,我们是两步并一步,会用长征5号发射。采取这样非常规的做法,就是快好省。因为我们的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可以实现跨越。
田玉龙说,火星从太阳系来分析,距离地球可达性最好,还具有类地球的特征。另外,其它星系没有生物存在的可能性,火星上则还有不确定的地方。中国火星计划中,也会使用火星车等,不过落地地点一定不是目前火星车到过的地方。
3 抵火星后降落何处?
曾担任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总设计师的孙泽洲说,由于中国火星车将使用太阳能供电,从光照角度考虑,最理想的地方是火星赤道附近,但是火星赤道附近的地形复杂。另外,由于登陆火星99%以上的减速是靠大气减速,因此着陆点海拔越低减速时间越长,登陆越安全。
“综合考虑地形复杂度、高程、光照条件、温度等因素,火星比较适合着陆点在北纬5度至30度的区域。”孙泽洲说。
揭秘·东方红一号
听得清
“东方红”乐音装置受火车站钟声启发
明天就是中国首个航天日。近日,媒体记者们走进“东方红一号”诞生地,与多位亲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功勋代表共同追溯历史,探寻46年前我国航天事业的足迹。
“东方红,太阳升……”历史回溯到46年前的4月24日,伴随着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与其同名的一首乐曲也伴随着那个年代载入了史册。1970年发射当天,卫星上装有《东方红》乐音装置,可播送《东方红》乐曲,卫星在太空里播放的信号通过无线电台20.009兆赫的频率发往全国,所以能接收收音机信号的地方,都能听到。
为何会选择将“东方红”乐曲送上太空?航天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介绍,为了让全世界人民都听到新中国第一颗卫星的声音,科研人员反复研究从火车站的钟声受到启发,又跑遍了北京乐器研究所、上海国光口琴厂等单位进行调研,最后决定用电子线路模拟铝板琴演奏清晰悦耳的《东方红》乐曲。
1968年2月,专门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今年83岁的戚发轫当年成为自行研制中国首颗人造卫星的行政负责人。戚发轫清晰记得,发射当天星箭分离后,发射基地的司令拍着戚发轫肩膀说,“小伙子,成了。”
戚发轫心想,火箭成了,但还没听到卫星播放《东方红》乐曲呢,直至收音机传出《东方红》旋律,他才舒了一口气。
看得见
东一卫星“穿裙摆”上天反光肉眼可观
“东方红一号”外形为近似球体的72面体,尽管外形设计能使卫星在旋转时闪闪发光,但直径只有一米,本体亮度相当于六等星的卫星。如何用肉眼“看得见”?
对此,当时的专家们想出了“借箭显星”的妙招,即在和卫星一起进入太空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设置“观测裙”,而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五院的508所。仅用了一年时间,该所为“东一”赶制了一件漂亮的裙摆,上天后形成直径为4米的球面反光体,达到2-3等星的亮度,肉眼直接可见。
1970年4月24日,卫星发射成功,4月25日晚8点29分卫星飞经北京上空,首都人民争相观看,人们仰望太空寻找那颗中国星。有趣的是,许多那一天出生的婴儿,不约而同取了一个同样的名字叫“卫星”。
>>讲述
一天一顿饭无暇顾家庭
今年80岁的宋庆元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的老专家,她是参与“东方红一号”发射任务的功勋代表成员之一。
1968年,宋庆元所在的航天二院706所计算室接受了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任务。在宋庆元看来,卫星轨道计算虽然比较简单,但导弹计算任务却庞大复杂,项目多且计算任务量大。
再加上计算机容量小,没法用语言识别编制程序,只能用代号来进行手工编写程序,把一个弹道所需要的数据分四部分进行逐步计算,仅计算一条弹道的数据就需要四五个小时。
“当时机器稳定性不好,电子管容易烧坏,电源还容易跳闸”,宋庆元说,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突发问题影响弹道的计算,当时她每完成一条弹道计算都会把中间部分之前的数据存到磁带上,之后接着算,如果出现事故就把磁带中间的部分接进来继续计算。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大家都很拼命,差不多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家顾不上了,孩子也顾不上。
宋庆元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当年才两三岁。有一次,两岁多的小孩患了肺炎,由于她工作太忙,顾不上照顾,只好请邻居帮忙送医院打针治疗。
“疼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但我也热爱航天事业,我知道做母亲的责任,但更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宋庆元说。
综合京华时报记者 翟烜 潘珊菊 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