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债市杠杆摸底正在进行。4月20日,某非银金融机构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继去年底中证登等调查基金专户债券杠杆后,监管层近日再度下发调查表,对银行委外(委托其他机构投资管理)资金杠杆情况再次摸底。
实际上,受新一轮国企债券违约影响,刚兑“预期”被打破,债市波动剧烈。据统计,4月以来已有59家企业的62只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金额近600亿元。更为忧心的是,企业债市场收益率迅速上弹,而业内认为未来数月或还会持续攀升。
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担忧如果债市杠杆过高,在违约案例继续发酵和收益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债市可能出现去年股市一样的震荡。同时,如果监管层去杠杆,也可能引起债市剧烈波动。对此,多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提及,无需过于担忧债市会出现迅猛变盘,“债市去杠杆会审慎且偏向平稳过渡,时间轴拉长,所以应注意债市调整的长期风险。”
摸底委外资金
公募基金近日证实接到监管部门调查表,要求上报沪、深交易所、银行间市场的持债规模、回购融资余额等相关数据。
“此举意在对银行委外资金杠杆情况进行摸底,”某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因公募基金设有债券杠杆标准,所以上述调查并非打击公募等非银机构加杠杆,而更可能是“调查了解银行委外资金杠杆情况。”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股市的快速下跌,让清理出局的杠杆资金及投资诉求缺乏出口,在短期内涌入了债市,这就推高了债市估值,形成了泡沫。同时,股市收益与债市之间落差之大,金融机构在追求收益率的背景下,往往成倍数增加杠杆,而这也逐渐抬高了债市的整体杠杆比例。但随着今年以来,国企债券出现相继违约,投资者形成过分悲观预期,过度消耗了债市收益率,导致泡沫与杠杆双重夹击下的债市调整压力再度加大。”
“调整压力不断累积,泡沫破裂时杠杆的连锁反应。其规模多大?比例多高?影响几何?”某券商金融研究所人士认为,监管层的摸底是在尽快梳理债市杠杆情况,以期提前防控、掌握主导权,而这其中委外资金杠杆备受关注。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及,目前市场主流观点认为债市杠杆不大,原因在于债券回购余额数据体现的杠杆率与历史平均水平相当(场内杠杆),但需要注意,债市杠杆的风险主要是“场外配资炒债”。而“场外配资炒债”的提法,在业内看来正是对“委外投资杠杆”更为直白的称呼。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理财产品账面余额23.50万亿元,其中,65%的理财资金投向债券市场。
而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远远高于债券市场的平均收益。某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结构化杠杆,即银行的委外业务,委托券商、信托、基金等非银机构进行投资,但使用的是银行理财的资金。
根据普益标准最新统计数据,自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以来,参与委外的理财产品相对于市场总体占比为24.62%,今年前两个月这一占比更升至40%以上。而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银行委外业务在2016年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6年前两个月,银行理财委外投资于基金公司资管计划的发行数为864款、券商资管计划为5309款、信托计划为3701款、保险计划为560款,平均收益率均超4%。
同时,根据海通证券姜超团队测算,2015年末银行理财规模超过20万亿元,按照债券投资占比45%计算,理财对接债市的总量资金达到9万亿元左右。同期,券商资管规模达到11.89万亿元,基金专户规模2.85万亿元(不含社保和年金),基金子公司专户规模8.5万亿元,保险资管超过1万亿元。若按照2014年比例计算,上述合计约24万亿元的资管类产品(指券商+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保险等产品规模)中60%以上来自于银行、保险等机构委托/通道,假设35%~40%投入债市,那么与债市相关的委外资金规模可能达到5万亿元左右。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很大一部分资金都通过委外方式进行投资。
委外投资高杠杆
对于上述体量庞大的委外资金盘踞在债市,业内认为较为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资金的杠杆情况及其引发的风险。
海通证券研报指出,理财委外的杠杆较高。被委托资金的机构一般比银行更激进,例如加更多杠杆、投资一些高收益债来尽可能多的获取劣后端收益。
银行理财委外投资杠杆有多高?邓海清在其研报中提及这类杠杆最大高达9倍。其研报指出随着债市的红火,投资者以高杠杆配资投资债券类结构化产品,各银行纷纷推出含优先劣后级的结构化理财产品,以债券市场各类产品为投资标的,配资杠杆最大可达1:9。同时研报指出一旦结构化产品到期,债市面临巨大抛压。
而对比债市场内杠杆整体情况,根据姜超团队给出的数据,全国性大行的杠杆率维持在105%以下,并有逐步降低趋势;城商行、农商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杠杆率偏高,2016年2月三者分别为130%、137%和122%。
在上述高杠杆的同时,券商对接的委外体量也相对较大。根据中信建投银行杨荣团队发布的报告显示,资金委外模式被银行普遍接受,五大行、股份行(除平安)、大量城商行、农商行均涉及此类业务。报告指出五大行在大券商的单笔业务规模通常在百亿元左右,股份行数十亿元,城商行数亿元,资金来源方面,理财、自营均有;比例分配上特点较鲜明,大行以理财资金为主,股份行二者相当,地方银行以自营为主;而在券商方面,大型券商与银行广泛合作,小型券商客户以地方银行为主,不喜欢与大行合作。
面对高杠杆、大体量的委外资金,兴业证券研报指出,委外投资杠杆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一是理财目前仍是刚兑的,委外买债不能算是纯粹的直接融资,金融风险还在银行体系内;二是接到委外资金的机构通过同业融资加杠杆,同时不需要缴准,这相当于也放大了杠杆;三是即便回购利率不降、货币政策不松,理财规模不断扩张,其资金的配置还是会对资产价格施加影响,从而间接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
目前,委外业务的合作主体多为券商和信托,保险、基金等主体虽也参与,但规模相对较小。
凛冬已至影响几何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去年债市的火热与今年的债市震荡均非与基本面平行。去年债券牛市在于资金涌入和杠杆共同推高,估值出现泡沫、调整趋势与基本面背离,风险已在不断拔高。
某资深固收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银行间债市的问题是,为了达到银行理财高收益率的要求,迫使债市投资不断提高杠杆率。银行间市场好多机构的杠杆太足了,这样很危险。银行理财规模都是几千亿、上万亿,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失控。”
海通证券更为直接地指出,加杠杆和资本利得堆砌的债券牛市需防风险。借鉴2015年权益市场配资监管和股灾的经验,如果牛市由高杠杆组成,一旦出现强行去杠杆,短期踩踏可能在所难免,对于债市而言,当前央行对杠杆和宽松态度的转变,需要防范类似的去杠杆和一致预期反转造成的下跌风险。
在今年年初就指出债市存在泡沫风险的邓海清表示:“债市配资和股市配资有根本的不同,即债市结构化产品基本不存在被迫平仓的问题。即使按照1:9的杠杆,也需要债券价格下跌10%、近似对应5年期债券收益率上行2%(2013年也没有达到这一幅度),优先级才会受到损失。”
也就是说,因不存在平仓压力,债市配资不太可能像股灾一样快速出清,市场在很短时间内出现“下跌-去杠杆-下跌”的循环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邓海清同时提及,需要注意债市杠杆的长期风险。在其看来,如果债市收益率上行,则劣后级将不赚反赔,结构化产品将难以续期;一旦大量结构化产品清盘,卖出债券将给市场带来沉重压力。“债市与股市类似,杠杆风险主要来源于场外。从长期来看,债市‘下跌-去杠杆-下跌’的逻辑是存在的,这与股灾去杠杆逻辑是相同的,只是时间轴会拉长很多,带来的债市调整也将更加漫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