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侵华日军南京屠城添铁证:日军拍下机场尸横遍野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侵华日军南京屠城添“铁证”:日军拍下机场尸横遍野(组图)
王旭和王卫星在向媒体介绍这本相册内的珍贵影像史料。 申冉 摄
王旭和王卫星在向媒体介绍这本相册内的珍贵影像史料。 申冉 摄
王旭和王卫星在向媒体介绍这本相册内的珍贵影像史料。 申冉 摄
  尽管过去了七十余年,但这本相册内的黑白照片,清晰度非常高,细节丝毫未损,非常难得。 申冉 摄

  侵华日军南京屠城又添“铁证”:参战日军拍下民国首都机场尸横遍野

  中新网南京5月18日电  (记者 申冉)馆长刷微博刷出罕见老照片史料,私信、电话、上门恳求,终于打动了收藏者愿意慷慨捐出,让这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又一“铁证”。18日,北京影像资料收藏家王旭,正式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文简称江东门纪念馆)捐赠了这份影像资料、由参战日军拍摄的《北支派遣纪念》原版照片集,其中留下了民国首都机场内遇难者尸横遍野的惨烈景象。

  据捐赠人王旭介绍,这本相册是其在寻找日军侵占定州(王旭先生的家乡)时期影像中意外找到的,“应该是一位收藏者在日本的旧货市场上购买的,辗转之后,又被我买下。”

  而这本相册又在机缘巧合中来到了南京江东门纪念馆。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回忆了“发现”这本相册的那天晚上,“是今年三月底的时候,晚上在家休息的时候,习惯地在微博上看看有没有跟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文物史料,谁知道正好看到王旭先生发的几张黑白老照片。我看了很惊讶,这照片很特别。”

  张建军告诉记者,当时他就以“江东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身份,向王旭发了私信,希望能够跟他联系,经过几次私信和电话联系,王旭由于不清楚“江东门纪念馆”的“大名”,所以还辗转进行了解。

  在了解到纪念馆确有其名之后,张建军带领工作人员远赴北京、直接找上了门,“当时看到照片,我就跟王旭先生说,这份史料对于纪念馆意义重大,不知道能否捐赠给我们。王旭先生也很感动,当场就同意了。”

  记者现场翻阅了这本得来不易的相册,这是一本装桢考究的相册,封皮为皮革压制战场图案底纹,右上标注有“北支派遣纪念”,右下为相册主人的名字“腾岛泰男”,相册内的衬纸为黑色棉纸。从相集的封面签名可以得知,这是一本日本侵华士兵的相册。

  相册的前几页粘贴的是攻陷城市的纪念邮戳,后面是装裱在衬纸上的一百多张2-8寸黑白银盐照片。尽管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但这批原版的黑白照片影像非常清晰,画面的细节丝毫未损,只有照片中的暗部隐隐泛起的银光,告诉人们它的悠久历史,非常难得。

  据王旭的研究,银盐照片经过严格的印放、充分的定影和水洗以后,经历100年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照片集中的衬纸和当时的相纸都是纯木浆制作而成,干燥透气、无酸、延展收缩一致,对这些珍贵的照片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几乎没有散落、泛色或发霉的情况,保存的非常好。”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卫星对照片集进行了评析考证。他告诉记者,在相册的前几页就有四五张都是在南京拍摄的,“可以非常清晰地辨认出是日军在南京哪些地方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包括城墙附近的城郊、扬子江沿岸……尤其珍贵的是,我们首次看到了日军在当时的民国机场、南京大校场进行屠杀后的惨烈场面,照片中的尸体堆积如山,这是极为少见的影像史料。”

  慷慨捐赠了这批珍贵的老照片史料,对于摄影爱好者王旭来说,尽管颇有些舍不得,“但希望这能为我们中华民族铭记那段历史,提供一份铁证。”

  此外,他也呼吁,国内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应重视原版底片、照片的保护和收集工作。“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巨变,都浓缩在这相纸和底版上,相比几千年文字和绘画的描述,这种方式更直观,更珍贵。”
news.sohu.com false 中国新闻网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6/05-18/7875030.shtml report 2282 王旭和王卫星在向媒体介绍这本相册内的珍贵影像史料。申冉摄尽管过去了七十余年,但这本相册内的黑白照片,清晰度非常高,细节丝毫未损,非常难得。申冉摄侵华日军南京屠城
(责任编辑:窦远行 UN833)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