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北医三院“问题气体致盲事件”今开庭

来源:新京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北医三院“问题气体致盲事件”今开庭

  5月26日,新京报记者获悉,北医三院“问题气体致盲事件”将于今天上午9:30在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

  此前,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北医三院被曝出部分患者在医院因使用眼用全氟丙烷气体致盲。去年7月,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评价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两家医院均购入了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15040001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高度怀疑全氟丙烷引起毒性反应。

  眼用全氟丙烷气体,是一种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及玻璃体手术的眼内填充气体材料。主要适用于玻璃体切割、视网膜脱离等眼科手术,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愈合。

  新京报记者 曾金秋 李馨

  进展

  患者希望医院公开问题气体成分

  北京易准律师事务所刘文芳律师表示,“问题气体致盲事件”中的16名患者分别对北医三院提起民事诉讼,这16起案子将在海淀区法院合并审理。“患者希望医院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0万元,并希望医院公开导致患者眼部损伤的气体成分。”刘文芳称。

  她表示,法院将按正常程序进行举证质证,应该会确定伤残鉴定项目。待伤残等级确认后,还要申请后期赔偿。

  去年10月23日,多名患者曾找到北京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无果。去年12月初,患者们向海淀区法院提起诉讼。今年3月至5月,法院对16名患者提起的诉讼立案。

  昨日,刘文芳表示,鉴于患者不愿与涉事厂家直接沟通,目前准备追究医院的责任。

  事件

  两地共71人出现不良反应

  此前,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北医三院被曝出部分患者去年在医院因使用眼用全氟丙烷气体致盲。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评价中心去年7月曾对该事件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报告显示,截至去年7月,南通26名患者和北京45名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其中,北医三院于去年5月24日和6月1日分两次购入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晶明公司”)生产的批号为15040001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5月份使用该产品的患者均无异常症状。6月1日至29日期间使用该批次产品有59例,45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严重眼前段炎症渗出的表现。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共购进该批次产品40支,6月5日开始使用,共使用26支,26名患者均出现了问题。其中22人发生严重急性非感染性炎症反应,4人症状较轻。22名严重炎症反应患者中有1人单眼无光感,1人单眼眼球萎缩,其他患者仍在观察。

  回应

  院方称各环节均符合规定

  北医三院医疗副院长王健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发后,医院成立了工作小组,召回所有59位患者,成立会诊专家小组、开辟绿色就诊通道方便患者复诊,并将事件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利,北医三院积极配合患者通过调解或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问题。鉴于向厂家追诉的时间较长,为帮助利益受损患者尽早得到赔付,北医三院于去年8月18日做出先行赔付患者的决定。自今年2月开始,7位患者陆续得到了北医三院的先行垫付。

  王健全还表示,在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前,医院进行了内部自查。就手术器械、手术技术等因素没有查出问题,经相关部门排查,医院的诊疗行为符合规范,气体购置使用环节均符合相关规定,手续齐备,并且,北医三院采购的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气体,为多年来国内唯一获得注册证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

  此外,晶明公司此前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情况通报称,2015年7月3日接到临床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通知后,立即组织制订应急处理措施,对市场上该批次产品迅速进行全部召回,并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立即开展追溯自检。目前,公司已全面停止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的生产及销售。

  群像

  北医三院患者

  “以前很开朗,现在老是哭”

  “问题气体致盲事件”中,北医三院共有45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8岁的李女士是其中之一。

  去年6月23日,她因左眼患黄斑裂孔和老年白内障(为成熟期),前往北医三院治疗。

  “医生原本让我出院一周后复诊,可出院第五天就接到了院方发来的复查通知”。李女士说,7月2日首次复查,医生为她抽出了眼部的气体,理由是“气体发现有问题”。

  多次复查后,她左眼内布满血丝,出现红肿、流泪、胀痛等且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症状。直到国庆节前后,李女士被医生告知,左眼视力已无法恢复。

  她的右眼视力也急剧下降,还不到0.4。

  如今,她无法再骑自行车,出门在外,也需要他人引导才能过马路。此外,她也无法胜任在公司负责原材料入库和成品发货的工作了。

  去年5月,67岁的王女士左眼被确诊为黄斑裂孔初期。在朋友推荐下,她到北医三院进行治疗。6月3日,她在女儿小张陪同下做完手术后回家。

  7月1日,医院通知她速回医院复诊,并为她抽出了左眼内的部分气体,“只抽了一半,抽的时候特别疼。”王女士称。

  小张告诉记者,母亲原本喜欢出游,如今左眼几近失明,右眼视力也在下降,父亲一个人料理不过来,只好请了个保姆。“干什么事都要人陪着,她以前很开朗,现在老是哭。”

  新京报记者 曾金秋

  南通附院患者

  连转发微信,都得用放大镜

  “这就好比你好端端地走在大街上,一只眼睛突然一下子看不见了”,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一位患者说。

  该院26名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领导、钟表维修师、渔民、五金店个体户,从去年6月至今,他们用一只眼睛摸索,借助各种“工具”,尝试从这一事件中走出。

  50岁的林靖的工具是放大镜。右眼单眼盲后,他买回几个放大镜,分别放在办公室和家里,借助它们去处理公务和家事,即使是看手机时也离不开。转发微信时,他点开手机、拿起放大镜、然后放下、腾出手指搜索,再拿起放大镜确认……平常人几秒钟能搞定的事,他需要几分钟。

  63岁的何莱茵无论在哪儿,都紧紧抓住老伴。走在大街上,她怕被电动车撞着。有次她到北京看病,其间女儿带她到公园散步,一个孩子突然出现,何莱茵没有察觉,不小心把对方蹭倒。

  68岁的刘红霞老伴已去世。事发后,她的右眼视力不足0.01,已感受不到光感;孤独、痛苦的术后生活,她常常头昏、心痛、血压不稳,今年1月,被确诊患了抑郁症。她将药物摆在餐桌的醒目位置,提醒自己按时服用。

  29岁的刘林是其中年纪最小者,但已是两个女孩的父亲。他因眼睛外伤被送到该医院眼科。事发后他一度沉沦,但最后振作起来,到眼镜店配了一副眼镜。“如果你心里灰暗了,看世界都是灰暗的”,他说会尝试找一份适合的工作,重新开始。

  (所有患者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实习生 王昱倩

  时间表

  2001年

  眼用全氟丙烷气体获得注册证。

  2014年9月5日

  晶明公司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准许该公司生产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入市,有效期至2019年。

  2015年4月30日

  眼用全氟丙烷气体销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015年6月1日

  眼用全氟丙烷气体销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2015年6月5日

  南通受害第一人王家辉手术,注入气体。

  2015年6月中旬

  北医三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常观为接受眼内填充术的患者复查,发现两名患者炎症反应较重并上报,眼科排查手术器械、手术技术等,没有任何斩获。

  2015年6月29日

  又有两名患者复诊时出现同类反应。王常观查出4人均使用了晶明公司生产的同批次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当日北医三院停用该气体。

  2015年6月30日

  北医三院召回所有59位使用同批次气体的患者,并上报。当月月底,南通附院也察觉异样。锁定为眼用全氟丙烷气体为问题气体。

  2015年7月6日

  国家食药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知悉此事。

  2015年7月8日

  食药监发布公告,监测到北京、江苏发生可疑群体不良事件。立即暂停销售和使用晶明公司生产的批号为15040001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

  2015年7月30日

  调查报告显示,南通26名患者和北京45名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晶明公司已完成对2015年生产的两批次共8632盒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的召回工作。

  2016年4月

  相关媒体报道此事。4月中期舆论爆发,15日,新京报报道《北医三院:问题气体致45人视网膜损害》、《天津涉事企业:毒性反应原因仍未知》。

  文字来源/新京报记者 李馨 实习生 王昱倩

  相关新闻:

  致盲气体:毒从何来?

4月20日,位于天津海泰绿色产业基地某办公楼内,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和车间仍在正常运转。A14-A1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涂重航
  4月20日,位于天津海泰绿色产业基地某办公楼内,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和车间仍在正常运转。A14-A1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涂重航
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仓库和车间内景。
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仓库和车间内景。
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车间角落里布满灰尘。
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车间角落里布满灰尘。

  今日上午,16名患者起诉北大第三医院将在海淀法院开庭审理。他们因注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后致眼睛伤害,多数人的治疗眼已致盲。

  这些患者的律师刘文芳透露,除了要求医院赔偿外,患者们还希望法院判令医院公开致盲气体的成分。

  去年7月,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被曝出数十名患者使用眼用全氟丙烷气体致盲。国家食药监总局调查发现,共有71名患者现不良反应。

  10个多月后,相关部门和生产厂家仍无法说明“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的致盲成分。

  今年4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言人表示,他们会督促涉事企业继续查找问题原因,妥善做好患者的赔偿工作。

  而涉事企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称,他们的产品没有问题,出厂检测是合格的。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涉事公司自2013年之后,变更了原料但未变更注册证,购进不属于医药辅料的工业用原料。涉事公司承认,原料中可能含有未知成分,目前还在检测中。

  林靖记得每一个日期,检查、入院、手术、发炎、复查、换油,甚至能毫不犹豫地说出那天是周几。直到他的右眼再无一丝光感。

  去年7月,林靖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做视网膜手术,右眼被注入“问题气体”后,逐渐失明。

  与林靖一样,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北大第三医院,还有84名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都被注射了一种叫做“眼用全氟丙烷”的气体。它们属于同一生产批号:15040001。71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0人从麻醉中醒来后,他们的眼球开始萎缩,最终失明。

  10个月来,林靖在上海、北京、天津多地奔走,他只想知道,“是谁给我的眼睛下了毒?”

    致盲15040001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6名患者使用“问题气体”治疗视网膜后,致12人眼盲;小白鼠被注入后全都死去

  林靖是南通一家知名企业的中层干部,也是气体致盲事件中为数不多的年轻人、高学历者。

  去年6月,林靖右眼突然出现黑影,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月8日,医生将原本定的硅油填充方案,改成填充“全氟丙烷”气体。

  全氟丙烷,一种惰性气体,填充到玻璃体腔,起到顶压视网膜的作用,将视网膜复位。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安全气体。

  对于更换填充物的理由,林靖得到的解释是:术中发现病症要比预想要轻。

  “通俗的讲,病重的用硅油,病轻的用气体。”南通另一位患者钟红英说。她也是因为眼病不似先前预估的那般严重,于是改成气体。

  此后,林靖和钟红英的眼睛都没能再看到东西。林靖在手术前,这只眼睛700度近视,戴上眼镜,矫正视力能达到1.0。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认为,致盲原因是这批眼用气体。

  去年4月,该院购进15040001批次眼用全氟丙烷气体40支,同年6月5日开始使用,总共使用26支。

  使用气体的26名患者都出现炎症反应,医院于7月3日上报此事,并要求患者再次入院手术,将气体紧急抽出。此后,其中12名患者眼盲。

  随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抽取6支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被注射的小白鼠一个接一个地死了。

  几乎同时,去年6月10日至6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59名患者手术,注入该批次气体,45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这家医院也立即上报食药监部门。

  接报后,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评价中心组织专家调查组调查。去年7月22日,调查结论为,该事件与使用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关联性明确。

  “我们的产品自检是合格的,公司也在等说法,账上800万元资金被冻结,肯定对我们有影响。”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对新京报记者说。该公司是“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的生产方。

  4月28日,晶明公司前法定代表人吴亮在电话里说,目前此事还正在调查,在没有查清楚之前,他什么也不会说,“我相信国家会把这件事搞清楚。”

  吴亮是晶明公司的创始人,15040001批次生产销售时,他是晶明公司的负责人。

  被抹去的原料商

  眼盲患者林靖向天津滨海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申请信息公开,得到的回执上,“问题气体”原料商被人抹去

  患者们想知道致盲的全氟丙烷气体成分。

  两家涉事医院对此也提出疑问。

  院方反映,一般来说,手术后有炎症反应,可通过激素加抗生素治愈。但使用该批次产品的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法使用后,炎症现象不但未缓解,反而加重,并出现视网膜血管闭塞和视网膜坏死。因此,可判断患者为非感染性炎症反应。

  另外,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评价中心对此事的调查报告显示,问题气体吸收速度慢,不符合常规要求(一般在3天内完全吸收)。

  南通20多名患者去年向晶明公司发出律师函,要求其公布问题气体成分信息,但无实质性回复。

  2015年年底,包括林靖在内的22名南通患者向江苏省卫计委、国家卫计委寄出了信访材料,要求查明真相。

  林靖聘请了律师。通过律师等多方了解,林靖得知,晶明公司并不生产全氟丙烷,他们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是从别处购买到全氟丙烷气体后,再通过过滤灭菌、灌装分袋而成。

  今年1月14日,在律师的帮助下,林靖向天津市滨海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申请信息公开,随后获得部分调查信息(以下简称调查信息)。

  林靖从调查信息中发现,至少从2010年起,晶明公司所生产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就从国内一家原料商处进货。

  调查笔录显示,一位叫马路线的被调查者称,2014年至今,晶明公司共分3次从某公司购进全氟丙烷气体,分别是2014年4月,2014年8月,2015年4月,每次购1小瓶8公斤。

  前两瓶气体,晶明公司用来生产了15040001和15040002两个批次外,还生产了其他五六个批次的产品。

  笔录上,马路线提到自己公司名字的地方,都被人为涂成空白。一同被涂抹掉的还有“产品标准,工艺”等。

  新京报记者对此向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询问,得到的回复是:此属商业机密。

  同样,晶明公司面对记者也讳莫如深,“即使你们找到原料厂家,他们也不清楚情况。”

  5月20日,林靖起诉滨海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的案子在法院立案,他要求对方必须公开“问题气体”的原料来源。

  工业气混为医药眼用?

  华信公司是晶明公司的原料商,该公司高管称,供给晶明的是工业级“全氟丙烷”,工业气不能眼用

  新京报经多方求证获知,马路线是天津长芦华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信公司”)的销售人员。

  2013年之前,华信公司的前身属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全资控股。2013年,华信公司引入社会资本,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从全资控股股东,变为持股49%的第二股东。

  马路线在调查笔录中称,他们公司的“全氟丙烷”气体也是从其他公司采购的。从2010年至今,他们固定从一家公司采购,从未发生变化。

  华信公司一高管也承认,他们是晶明公司的原料商。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华信公司长期从德国“林德公司”购买全氟丙烷气体,每次买来大瓶40多公斤,然后再灌装成小瓶出售。

  德国林德公司为全球知名的气体和工程集团,世界500强企业。

  据上述高管称,华信公司购进的全氟丙烷气体为林德的电子级(工业用)产品,他们转手卖给晶明公司的也是这些工业用气。

  4月29日,林德中国公司销售人员张某证实,他们对外出售的全氟丙烷气体为电子级(工业用),一般用在半导体行业,蚀刻玻璃石材等。

  另外,张某证实,他们并没有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的资质。

  华信公司一副总对记者说,工业级的全氟丙烷,并不能用来做眼用全氟丙烷的原料。

  “工业级的全氟丙烷气体纯度为99.99%,而眼用级为99.5%。但关键在于,二者所含的杂质是不一样的。”华信公司一位高管称,一般都是客户提供杂质要求,他们就提供什么产品。虽然工业级的全氟丙烷纯度会更高,但是一些未名的、对工业无影响的杂质,很可能危及眼睛。

  记者向北京化工大学专业人士吴少楠和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博士杨宇东求证时,得到了相同的回复:工业和药用绝对是两码事,不能混用。

  他们举例称:工业酒精的纯度要比市场上任何一种酒都纯,但里面有很少量对人体有害的甲醇,所以绝对不能喝。

  业内人士介绍,眼用全氟丙烷气体,要控制其有害杂质的种类,制作工艺与上述工业级的不同,比如用碳直接氟化及电解氟化来制得。但这种成本很高,难以批量生产。

  原料变更为何不备案?

  按规定医疗器械原料变化,须办理变更注册;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显示,晶明公司并未办理

  林靖提供了一段视频录像,内容是今年4月,十几位病患和家属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找眼科主任陈辉的情形。

  视频显示,他们开门见山地询问:陈主任,查出来是工业气了吗?

  陈辉回答:“当时(去年)晶明来跟我们说是的。他们自己说的。”

  记者研究了晶明公司的原料供货单位——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这是一家能研发特殊气体产品的单位。该单位在2013年之前,拥有“全氟丙烷”药用辅料资质。

  其所生产的“药用辅料全氟丙烷”,能用于人体血管造影。

  而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显示,该单位的“全氟丙烷”药用辅料资质注册证有效期,截止到2013年。此后再未延续。

  华信公司一副总告诉记者,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未延期注册证的原因是,无法监控产品流向,曾有医院买去用到其他地方,万一出医疗事故,他们无法承担责任。

  他说,即便是“药用辅料全氟丙烷”,也不能用于眼科手术。“因为药用辅料气体对应的产品是唯一性的,比如用于血液的,只能用于该类产品,不能拿它用作眼内填充物的原料。”

  肖光礼是晶明公司负责产品研发的高管。他承认,2013年之前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购买的是“药用辅料全氟丙烷”。

  但对于气体安全性方面,他的看法和华信副总的截然不同。

  他认为,国外的产品也未规定眼用全氟丙烷必须要用“药用辅料”,他们公司为保证产品质量,才从核工业研究院进“药用辅料全氟丙烷”。

  “尽管2013年之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没有药用辅料资质,我们还是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进货。”肖光礼说。

  但对于肖光礼的说法,华信公司负责经营的副总表示,他们2013年之后经营的全氟丙烷气体只是电子级的,没有额外设定标准给晶明公司供货。

  记者查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时发现,原材料发生实质性变化,有可能影响该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注册人应当向原注册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而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官网显示,晶明公司从未办理相关变更注册手续。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晶明公司的原料从药用辅料级变为普通工业级,而未变更注册,已涉嫌违规。

  国家食药监总局负责药械注册的工作人员表示,第三类药械主要原料发生变化,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注册人应该变更注册,“但需注册人自行申报。”

  对此,新京报记者向吴亮求证时,他称,“我不知道这件事。”

  高仿药械的生意经

  晶明公司的“眼用气体”是种高仿药械,眼盲事件发生前数个月,该公司被一上市公司1个多亿收购

  记者查询了一些企业内档资料,试图还原晶明公司的发展故事。

  资料显示,晶明在1995年创立初始,注册资金30万元,雇工人数8人,由吴亮和另一位投资人控股。2002年以后,股东变更为吴亮与其妻范丽津。一年后,吴亮成为公司执行董事兼经理,范丽津为监事。

  1975年,吴亮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考入北大生物化学专业。第二年,他来到天津医药科学研究所做免疫方面的工作。当时负责带吴亮的老职工告诉记者,吴亮跟他一起做药理方面的实验大概有一年。在他看来,吴亮的社会活动多,更具有生意人的才能。

  一位当时曾与吴亮同在科室工作的同事告诉记者,药研所有一个资料室,负责检索查新。如果国外哪个专利快到年限了,便准备好资料。一旦过了专利保护期,就可以在国内申请注册,做高仿药械。吴亮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看准一个小的切口,会深入往下走。“这种方法短期投入,收益会很快。”

  吴亮曾巧妙地运用其北大校友和家庭等社会关系,很快下海,开起了自己的公司。记者在网络上检索与吴亮同年入学的同一学院的校友,发现他们如今大多是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学术专家,有的校友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担任要职。

  晶明公司的原址位于华苑鑫茂科技园区,在那里,孵化着上百家微小型企业:医疗器械、汽车维修、制造等等。晶明原在一幢不起眼的六层楼上,如今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已被紧紧锁住,外面堆满的杂物中放着几份丢弃的有关仿制药的文件。

  晶明公司在官网上写道: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目前世界上生产眼表检测产品种类最多的企业,晶明公司深知创新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期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中国眼科检验和手术耗品最全、最佳的领先企业。

  “眼用全氟丙烷气体”被列入6项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之一。

  晶明公司负责产品研发的肖光礼则告诉记者,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在国外已有30多年历史。晶明的产品是2001年仿制国外的技术,向国家药监部门申报注册的。

  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评价中心的报告显示,晶明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015年初,港股公司远大(中国)医药以1.413亿最终收购了晶明公司,持有73.3%的股权。据公开报道,远大称,“部分产品于中国是独家产品”,列举中包括“眼用全氟丙烷气体”。

  在远大收购晶明后,已年过六旬的吴亮,收获1个多亿,准备全身而退。

  有毒成分,未解之谜

  国家食药监总局检测发现,晶明生产的眼用气体的“含量”和“皮内反应”不合格,但有害成分至今未知

  林靖最终买了几个放大镜。

  他把它们分别放在办公室和家里。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20倍,林靖借助它们去处理公务和家事。

  他说,自己是个要强的人,以前无论在哪里,都是顶梁柱的角色。如果不是这场无妄之灾,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还有上升的空间。而如今,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林靖看不清楚饭桌上放得稍远一点的菜。他有时无法接受成为一个不能自理的人。

  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在今年4月表示:去年7月,食药监总局接到不良反应报告后,对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明公司)两个批次产品抽检。结果显示,“含量”和“皮内反应”不合格。

  随后,食药监总局要求涉事企业召回这两批产品,并责成天津市场与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依据注册标准规定,气体含全氟丙烷不得少于99.5%,而2个样品检测量仅为69.64%和86.80%。

  2个多月后,天津市滨海新区市场与质量监督局以产品被检出不合格为由,对晶明公司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全部违法生产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处违法生产产品货值金额7.5倍罚款,共计518.8113万元。

  对此,吴亮对记者说,他对产品含量不合格没有异议,这可能是由于铝箔袋包装发生渗漏引起,但关于皮内反应他们公司还在做实验对比,查找原因。

  4月16日,南通。细雨中,20多个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此前一天,他们临时得到通知,说国家卫计委派来专家,将为他们的眼病会诊。

  这是南通问题气体致盲事件发生后,事件受害者最齐整的一次相聚。他们中间有领导、有钟表维修师、有渔民、有五金店个体户。这26名患者中间,绝大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正是颐养天年的好年纪。63岁的张彩婷原本希望把眼睛治好,以便好好带孙子;68岁的刘红霞还希望能去北京看看;70岁的刘铭春则是被孝顺的子女“逼”到医院的,孩子不希望母亲的视力一直往下降。

  而对于致盲气体的有害成分是什么?林靖他们仍然不得而知。

  晶明公司的肖光礼说,也可能是全氟丙烷生产新工艺带来的新的杂质,该杂质没有设定到检测项目中,他们查出来后,将来会上报国家药监部门修订标准。

  (文中林靖、钟红英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涂重航 谷岳飞 实习生 王昱倩 天津、江苏报道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报 https://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05/27/content_636989.htm?div=-1 report 12730 5月26日,新京报记者获悉,北医三院“问题气体致盲事件”将于今天上午9:30在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此前,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北医三院被曝出部分患者在医院因
(责任编辑:潘奕燃 UN657)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