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在德国航天局位于科隆的风洞设施内,科学家塞巴斯蒂安·威廉斯尝试模拟卫星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他说:“轨道上有很多卫星,它们迟早都会掉到地球上来。卫星再入大气层时可能会解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坠落物造成损失的概率有多高?”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1日报道,风洞的核心是一台两米高的球形金属实验舱,测试样本通常由特殊夹具固定在实验舱里。不过,威廉斯没有使用这些夹具,而是让样本在速度为每小时3000千米的高速气流中自由运动,从而模拟卫星碎片再入大气层的过程。
威廉斯说:“我们让样本在气流中下落,想研究样本在气流中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呈现的特性。我们只有0.2秒的实验时间,但在这短短的一瞬间,我们能拍摄大量照片并且采集海量测量数据。”
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模型后,能够帮助人们预测卫星的坠落轨迹。
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着多达50多万件太空垃圾。随着轨道上太空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太空垃圾击中在轨卫星或载人飞船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事实上,国际空间站必须定期移动至新轨道以防止遭遇此类撞击。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航天工程学讲师休·刘易斯说:“从太空时代刚刚揭幕时起,就不断有航天器坠入大气层。一般来说,每隔3至4天就会有一个大型物体坠入地球大气层。在未来很长时间里,这都是一个持续困扰我们的问题。”
尽管卫星在再入大气层的猛烈过程中会四分五裂,但很多大型碎片会存留下来。刘易斯说:“比如一些卫星燃料箱,尺寸大概和小轿车差不多。”
德国航天局的风洞虽然不可能让威廉斯测试汽车大小的物体,但足以分析大型物体的崩解规律,从而了解哪些碎片在再入大气层后会最终存留并坠落到地球表面。
既然这些太空垃圾每天都在从太空坠向地面,那它们为什么没有遍布我们的花园,砸穿屋顶,甚至直接砸中我们的脑袋?
多数情况下,航天任务控制专家会对失效卫星返回地球的过程进行规划。专家会使用剩余燃料将卫星推入受控轨道,从而使其在坠入偏远海洋的过程中燃烧殆尽。与之相比,非受控坠落过程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最近的一次非受控坠落是201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高层大气研究卫星”。尽管地球表面的70%为海洋,并且绝大多数陆地地区的人口非常稀少,但刘易斯说,“高层大气研究卫星”坠落导致地面人员伤亡的概率仍然有两千五百分之一。
他说:“如果卫星坠落伤人概率达到一万分之一,我们就要对此提高警惕。”
考虑到全球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人,被退役卫星的碎片砸中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但在未来数十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航天器进入太空。刘易斯说:“更多的卫星意味着更多的坠落事件。”
总之,尽管你被坠落卫星砸中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每年从太空掉向地面的太空垃圾数量却在不断增长。任何发射进入轨道的物体最终都会叶落归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