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猛兽”正在大半个中国肆虐。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介绍,截至7月3日,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
有关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洪水灾害属于气象灾害,但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土地用途的改变,以及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对洪水易发区进行的开发,特别是湿地的减少,都使得洪水的风险和危害性不断提高。
长江流域湿地受威胁
水来自哪里?大江大河吗?不完全对。我们每喝一杯水,其中的96%都来自湿地。
不仅如此,占陆地总面积8.6%的湿地储存着地球陆地生态系统35%的碳,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1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湿地因而被誉为“淡水之源”、“地球之肾”、“气候调节器”和“生物基因库”。《上海湿地系统规划编制研究报告》认为,湿地的保护不仅能调节气候、防灾抗灾、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保护性的开发也可以增加人们的生活福利,带动地方经济实现结构性调整,培养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1992年,中国加入了《湿地公约》。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长江干流湿地共5类20型,总面积561.69万公顷,湿地率9.99%。由于长江流域养育着全国33.7%的人口,因此,围垦、污染、过牧、基建和城市化占用的威胁影响处于高发态势,湿地受威胁影响大。
国家林业局此前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相当于减少了两个北京市的国土面积。
“基建占用和围垦仍然是目前我国重要湿地受到的主要威胁,受影响的湿地范围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
2003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湿地调查,对单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进行了调查。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调查发现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达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337.62万公顷,自然湿地减少率达到9.33%。
张永利介绍,根据两次调查结果对比,近十年来受到基建占用威胁的湿地面积增加了10倍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有些地方为了发展,不计代价地开发海景地、生态城;围垦占用湿地仍屡有发生,主要分布在沿海、大江大河及湖泊周边地区。
湿地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产、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等诸多服务。研究机构设计出了数种评价方法,可以对湿地服务价值进行量化评估。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郑姚闽博士介绍,1990年至2008年,我国天然湿地服务价值由5000多亿美元减少到4000多亿美元,不到20年减少了约1059亿美元。
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危局
近年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多次到天津、河北等地的城市滨海湿地一带采访,吃惊地发现,沿海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命支持系统——滨海湿地,正在与人类“告别”。
最新研究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大范围的围垦和填海已造成滨海湿地面积锐减,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即将被冲破,而这是维护中国基本生态安全的底线,包括提供水产品、淡水和防洪等。
“在中国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沿海湿地受到的威胁最严重,但保护力度却最小。”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说。
陈宜瑜率领的研究团队曾历时18个月、耗资60万美元开展了“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60%以上的天然沿海湿地消失,包括53%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GDP占全国的60%左右。调查发现,从1950年到2000年,围垦和填海导致全国滨海湿地消失了一半。在2006年至2010年间,为了满足沿海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建设对建设工业区、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的需求,平均每年有近4万公顷的滨海湿地被围填。
1990~2010年间,建有海堤的海岸线长度增加了3.4倍,2010年达到了11000公里,占我国18000公里海岸线总长度的61%,而20年前仅占18%。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项目组组长雷光春介绍,中国滨海湿地面积579.59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0.85%。在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海岸带国土及生物多样性安全、“一带一路”推动的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雷光春对记者表示:“未来围填海的规模更大。”项目组不完全统计显示,随着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到2020年,我国沿海地区发展还有超过57.8万公顷的围填海需求。
洪水灾害与湿地锐减有关联
“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赤潮、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与许多湿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关。”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
研究人员发现,洪水灾害的发生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有很大的关联性。
“我这里有一张洞庭湖的图。”国家林业局湿地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日前在做客人民网解读湿地概况时称,1825年时,洞庭湖面积为6270平方公里,到1835年变成4700平方公里。1949年有4250平方公里,但到了2002年,洞庭湖缩小为2650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期减少了近40%。而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如今只能算是“百湖之省”。20世纪50年代,湖北有湖泊1066个,总面积达8300平方公里,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泞淤积,目前,湖北仅存湖泊309个,总面积缩小到2656平方公里。
2000年,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计划总投资90亿元,实施项目400多个。工程自2006年启动以来,中央累计投资11亿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100多个。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国家林业局已经划定了“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的湿地保护红线。张永利说,划定这条红线,既是遏制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满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他说,对于划入红线的部分湿地,允许合理开发利用,但应作出具体的制度设计,要明确湿地利用范围、时间、强度、方式等,使湿地资源利用在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承载力以内。
“正在上演的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自然灾害再次向世人警示,湿地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斌此前在接受本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