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北特钢”)深陷债务违约,破解之道成为首要问题。
东北特钢一度曾寄望于“债转股”方案的实施,但遭投资者一致抵制。《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有关信息源获悉,一桩此前搁置的议案因此被重提——同属辽宁省国资委的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钢”)或与东北特钢实行重组。
连续7次实质性违约,东北特钢被逼到了死胡同无法转身,而且导致投资者要求“提请证监会、银监会、发改委暂停辽宁省政府及企业融资并倡议所有金融该机构全面停止购买辽宁省政府及辽宁地区债券”。投资人的“隔空喊话”效应显现。
《中国经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致函东北特钢,对方称由于最终方案没有确定,不便做具体回应。
旧话重提
3月28日,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主承的8亿元“15东特钢CP001”正式违约,然后连续违约了7笔债券、30亿元。
7月18日,财新网报道称,东北特钢CP001、CP002、CP003主承销商国开行拟召集第三次持有人会议,其披露的议案内容显示,投资者要求“提请证监会、银监会、发改委暂停辽宁省政府及企业融资并倡议所有金融该机构全面停止购买辽宁省政府及辽宁地区债券。”
当晚,国开行发布声明称该报道不实。东北特钢多只债券违约后,国开行作为主承销商之一,与其他主承销商一道,严格按照监管部门有关要求,通过债券持有人会议等合规渠道,收集和整理债券持有人相关提案,及时反馈发行人并上报主管部门。国开行作为中介机构,本身不具备提起议案的职能和权利。
此前,辽宁省国资委监管的东北特钢在银行间市场发了近80亿元债务,总债规模在360亿元左右。目前违约总额接近40亿元。
各方博弈仍然处于胶着状态,解决方案难产。东北特钢明确提出债转股方案,遭到承销商和债权人一致反对,要求破产清算。有最新消息显示,债券持有人之一的渤海银行相关人员表示“就想让东北特钢破产”。
公开信息显示,东北特钢是由原大连钢铁集团、抚顺特钢集团、北满特钢集团于2004年9月重组而成的大型特殊钢生产企业,拥有特殊钢材生产能力约500万吨。
东北特钢的实际控制人是辽宁省国资委,其直接持有东北特钢46.13%的股权,又通过辽宁省国资经营公司间接持有22.68%的股权,共持有68.81%的股权。此外,黑龙江省国资委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持有该公司14.52%和16.67%股份。
辽宁省一位金融专家表示,“东北特钢的债务不仅是债券,其他银行的贷款也是巨大的,所以无法寻求其他方式的循环。”
外力无法借助,僵局无法打破,一个内部寻求解决方案的新思路被提出。
这个新思路就是,本钢与东北特钢进行合并被纳入考虑范畴。“虽然并没有明确,但这一思路已被提出。”有接近东北特钢的消息人士表示。
本钢是由本溪钢铁和北台钢铁于2010年合并重组的钢铁企业,拥有20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也系大型省属国有企业,辽宁省国资委是其实际控制人。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本钢与东北特钢合并重组,此次提出已是“旧事重提”。由于同属国资委下属企业,早在2010年合并了北台钢铁之后,本钢就曾有兼并东北特钢之意,提出以本钢为主与东北特钢重组的提议。
但此提议并未获得东北特钢的响应。彼时,东北特钢正雄心勃勃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特钢航母”,自然不愿意成为被“合并重组”的一方。议案由此被搁置。
“如果这一方案能够实施的话,东北特钢就可避免破产清算的命运。”上述消息人士表示,合并之后资产怎么划分,哪些优良资产归银行和投资者,哪些留下,都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2015年度审计报告,本钢2014年末净资产为188.86亿元,2015年度净利润为-47.72亿元,亏损金额达到净资产的25.27%。
“特钢航母”负债高企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东北特钢利润总额达到2.29亿元,较2014年增长30%,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列位17名。其业绩在哀鸿遍野的钢铁行业当中不仅不差反而很亮丽。为什么还会因为违约陷入今天的境地?
“年报上的盈利并不能代表这就是个良性经营、资金良性周转的企业。”前述辽宁省金融专家表示,还旧债借新债,这是老国企的普遍现象。这两年市场需求下降,原来的规模以下就成了累赘。原来的投资的预期就产生逆转。
东北特钢由原大连钢铁集团、抚顺特钢集团、北满特钢集团于2004年9月重组而成的大型特殊钢生产企业。
“大连钢铁把抚顺特钢兼并以后叫辽宁特钢,然后又给北满特钢兼并,变成东北特钢。对外宣传说是强强联合,打造特钢航母。”一位原大连钢铁集团的退休人员介绍,其产品在军工、航空等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
“这三家企业,相对好的是抚顺特钢,其次大连钢铁,当时是计划装到一起上市。”上述人士表示,随着钢铁行业景气下降,收入严重下降,利润率不足以支撑其融资成本。
而从2008年起公司大连基地搬迁改造,更导致公司债务负担大幅上升,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的65.85%持续加重至2010年的87.35%,加上后续又新增大型材厂的投资,目前东北特钢资产负债率大约在85%左右,已经远远超过了负债率警戒线。
“钢铁行业是银行业的禁贷行业,银行业对钢铁禁止贷款,借钱的途径没了,就走向发债。”上述金融专家表示,很多企业的概念是银行贷款是债务,债券也是债务,贷款还不上了银行可能会做处理,但是没有考虑到债券市场是个公开的市场,不像银行贷款。
从2010年以后,东北特钢的利息保障倍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安全性较差。公开年报统计显示,东北特钢从2010年到2015年第三季度,利息保障倍数都仅为1.1左右,结合近5年来东北特钢高达80%以上的负债率,且负债结构严重短期化,近5年来流动负债占到负债7成以上。
2016年3月,时任东北特钢董事长的杨华意外身亡。而新董事长董事从4月份上任之后,扮演的一直是救火队长、谈判代表的角色。
“新董事长到任之时正是违约事件频发的时段,为解决违约问题疲于奔命。”上述消息人士介绍,始料未及的是,几个月过后,如何偿债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爆发了影响更为严重的事件。
不良生态连锁反应
“通过‘隔空喊话’督促当地重视投资者的诉求。即使证监会、银监会、发改委不会暂停辽宁地区的债券融资,投资者也不敢买了,大家都会用脚投票。”有东北特钢债券投资人如是对媒体表示。
显然,“隔空喊话”效应显现。
前述金融专家表示,此事件给辽宁省政府和省国资委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并且直接将辽宁乃至东北的金融生态拖入前所未有的危局。
他个人认为,此事件对辽宁乃至东北的金融生态将产生非常大的副作用,从金融机构或者从评级角度来看,辽宁地区的评级会下降,风险溢价要提高的,发债成本有可能会提升。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时建人则认为,从东北特钢债券违约事件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背后隐含着极大的信誉危机。
首先东北的金融生态是不健康的,银行和企业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关系,而是行政关系,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市场化责任感、信誉感。东北特钢仅仅是发现了这一苗头,冰山一角都没有。政府平台看起来更危险。东北特钢是地方国企,更严重的危机会冲击国家的金融市场,国家要尽快妥善地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银行本身是咎由自取,要深刻反省,对民营企业扶植很少,有政府背书把钱绝大部分投入到国有企业。长期以来这种思想推而广之,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背后的深层原因东北特钢做了个诠释,在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终究要尝到苦果。
第三,东北国企下一步改革,在路径模式上要有深刻思考,要重铸东北金融生态,否则将会存在更大风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