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9月22日消息,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在修缮后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长城的样子,变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墙”。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对北京青年报记者称,他们是在用白灰“对长城进行修葺”,该修缮项目每一步都经过审批,“合理合法”。长城专家表示,看到小河口长城被修得“面目全非”很心痛,但长城该如何修缮,至今仍没有统一标准。
“最美野长城”被“抹平”
小河口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的小河口村,藏在这里山中的长城被誉为“最美野长城”。近日却有网友爆料称,“最美野长城”被“抹平”,几乎变成了一堵“白灰墙”,失去原有风貌。
在小河口长城附近居住的一名村民说,“最美野长城”变成“白灰墙”发生在两年前,2014年时小河口长城被这样“修葺”了大约两公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当地长城被修葺的一共有三段,小河口长城只是其中一段。该项目启动前曾进行工程招标,参与工程的有绥中本地的建设公司也有外地公司。
小河口长城之所以在民间被称为“最美野长城”,是因为这里的长城远处深山老林,鲜为人知,是原汁原味的野长城。小河口长城此前以沧桑感著名,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来此采风。
当地称修缮“合理合法”
小河口长城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坐落在永安堡乡西沟村一带雄险陡峭的燕山山脉上,由于雄踞于险峻的山岭,所以又有“第三八达岭”之称。
如今被修葺后的长城已经看不出长城的样子,城墙被白灰堆高,完全分不出哪里是“城墙顶面”,哪里是“垛口”,哪里是“垛墙”。原本的城砖也很难看到,都被包在了白灰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小河口长城由当地文保部门主持修缮。绥中县文物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其业务科负责人王科长已经与长城保护方面的相关专家前往小河口长城处做调查。
该工作人员称,小河口长城修缮使用的材料是“白灰”。修缮项目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包括方案的设计、工程监理、竣工验收,每一步都“合理合法”。
辽宁省文化厅派员调查
北青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小河口长城维修的原因是:部分地段有险情,游客蹬踏程度比较严重,倒塌的风险增大。该修缮工程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审核立项后,通过招投标寻找有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来进行修缮工作。
辽宁省文化厅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小河口长城的修缮省文化厅是知情的,他们当时依规定进行过审批。近日小河口长城引发舆论关注后,辽宁省文化厅已经安排有关人员和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详细了解长城修缮工程的批复情况,并会对当时的施工工作是否与批复要求相符,以及设计和施工环节是否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对话】长城被修得面目全非
小河口不是唯一一处
曾多次去过小河口长城的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对小河口长城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虽然长城该如何修缮至今没有统一标准,但把长城修得面目全非会觉得很心痛。
北青报:长城修缮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董耀会:长城的修缮有一个很严格的流程。需要由地级文物局向市文物局申报,再由市里向省里申报,最后由省里申报到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之后,还要由有资质的单位、专家到现场进行勘察设计修缮方案,这些都批准之后,由地方主持招投标,这样才能用国家的拨款进行修缮。
北青报:修缮效果会不会与设计方案不符?
董耀会:这个不会发生。在整个修缮过程中,都会有监理人员跟随施工,施工之后还要验收。一般都是省里进行验收,重大工程由国家验收。
北青报:小河口长城修缮成现在这个效果,是否与使用材料有关?
董耀会:从修缮的材料看,白灰是没问题的,修长城不能用水泥,只是白灰不应该这么抹。小河口长城修缮成这样,会让现代人无法感受到历史,就像把现代人与历史对话的通道切断了一样。虽然我个人觉得修得有问题,但长城到底该如何修?修到什么程度才合适?至今都没有统一的修缮标准。
北青报:其他长城是否也出现过这种问题?
董耀会:小河口长城不是唯一修缮成这样的。我们中国长城学会现在也在做此类“被修坏”的长城的统计调查,每次看到因为修葺,使原本的明长城变得面目全非时会感到很心痛。
北青报:从长城保护的角度,你觉得应该怎么修缮比较好?
董耀会:我觉得长城的修缮应该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最大程度地保护长城本体的存量。长城的本体是明代人建的,现代人是可以通过这样的长城与历史对话的,我们不该去新建墙体。我们对长城的保护程度应该限于保证它本身不倒不塌。
第二,要最大限度地保留长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我们可以通过长城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能有时空感,这样现代人才能与长城对话。
第三,就算是对长城进行最小干预,也要以对待艺术品的态度进行抢险、加固。现在保护措施做得好的长城,基本离不开这三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