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何处?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则成为隶属我国版图之内全部领土之专用名词。
而考“中国”一词之本义,当为中原各诸侯国,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土封国也。华夏诸国分别将南北东西四境诸民称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因参照体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6个层次:一是指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所注:“中国,京师也。”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即京畿。如诸葛亮曾对吴主孙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如《史记·东越列传》云“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四是指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论语集解》云:“诸夏,中国也。”
六是泛指历史上华夏或汉族所建立的政权,《史记》、《汉书》中此类称谓不胜枚举。自汉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学士习惯于将汉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因此,当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也多以“中国”自居。在古人心目中,中国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传承,同时兼有正统之含义。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为“中国”,“中国”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国人民”一词由谁首创?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后来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
那么,“中国人民”作为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西、山东、江南、塞北等地的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爱”。这里的“中国人民”,虽与先秦时的意义并无大差别,但它却第一次将两者连在一起,构成偏正词组,所以说是司马迁最早创造了这一词汇。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中国的地理条件,特别是密如蛛网的众多河流,使它既在外部同周围相区隔,内部各个地区间又便于长时期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以至相互融合。
主观条件: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强调整体、综合、和谐,而又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这些理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留下很深的烙印。
历史进程
前一阶段是几千年来历史的演进,后一阶段是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共同斗争中形成了自觉的认识。
夏、商、周三代前后相承的结果,逐渐形成一个总称,叫作“华夏”。有连续文字记载的东周以后,可以看出:汉族正是由许多未必出自同一血缘的族种融合而成。历史上民族大融合,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有两次,时间都长达几百年:一次是春秋战国,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没有前者,就不会出现兴盛的汉朝,也不会有汉族的形成。没有后者,也就不会有强盛的唐朝,不会有至今在海外流行的“唐人”的名称。
汉、唐以后,元朝和清朝都以少数民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西藏就是在元朝正式列入中国版图的。清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巨大功绩。正是它,奠定了中国的疆域。
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稳定共同体,是进入近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事情。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这个响亮口号。甲午战败的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第一次点出“救亡”那个直到抗日战争前中国人共同面对的主题。正是这种共同的命运,把中国各民族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体。
正式使用“中华民族”这个名称,最早大概是梁启超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他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以后,他在1905年初所写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七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个名称。杨度1907年5月所写的《金铁主义说》中,更系统地论述了为什么要称为“中华民族”的理由。
“中华民族”这个名称被广泛地使用,是在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写道:“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
中华民族所以能成为这样一个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公认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也不仅有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是由于彼此间存在着共同的历史回忆、共同的现实利益、共同的未来命运,把他们密不可分地联结在一起。它是在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因此也必将长期地存在。
(视频:100秒带你看中国版图变化)
★国家知识链接★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居左;四星较小,环拱于大星之右。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五颗五角星相互的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国徽中用齿轮和谷穗环绕周围,表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徽中的五个五角星取自国旗中的五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因此,国徽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创作于1935年。当时中国正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曲,发出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激励人民奋起抗战,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国庆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国宝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属国际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香港海洋公园的佳佳,出生于1978年,是目前全世界最长寿的大熊猫。
国家电视台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是中国的国家电视台,成立于1958年5月1日,当年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为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截至目前,拥有43个电视频道,共开办529个电视栏目,是全球唯一一个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对外传播的电视媒体。
国家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NR)是国家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前身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目前中国唯一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现开办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等16套广播频率。
国家通讯社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在陕西延安改为现名。新华社总部设在北京,在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区市均设有分社,在台湾省派有驻点记者,在一些重点大中城市设有支社或记者站,在境外设有180个分支机构。
北京时间
位于陕西西安的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担负着我国标准时间的建立、保持和发播任务。
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不是北京当地的平太阳时。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的决议。同年10月7日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称:“本台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这是迄今见到的有“北京时间”字样的最早文献。所以,“北京时间”第一次出现的日期,可以锁定在1949年9月27日至10月6日的10天之内。由于我国东西相跨5个时区,北京处于东八区,而授时台必须建在中心地带,从而产生了“北京时间”发播不在北京,而在陕西蒲城。
转载请注明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