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中央给科研经费松绑 为何有些人仍不敢做科研

来源:新京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央给科研经费“松绑” 为何有些人仍不敢做科研

  这些年,关于科研经费的腐败案件频发,前不久,某高校一起科研经费腐败窝案的涉事相关人员被判刑,引发了对科研经费问题的又一轮讨论。有被采访的高校老师表示,“现在一般都不做科研,不知道哪天轮到自己。”

  一方面是腐败频发,一方面是投鼠忌器,科研经费究竟怎么了?

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不少制度漏洞,一些“蛀虫”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套取大额科研资金,触犯了刑法和财经法规纪律,这是一个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大部分科研人员仍然面临科研经费不足、报销困难以及合法激励缺失等问题。

  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不少制度漏洞,一些“蛀虫”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套取大额科研资金,触犯了刑法和财经法规纪律,这是一个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大部分科研人员仍然面临科研经费不足、报销困难以及合法激励缺失等问题。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2016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对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权限进行大幅“松绑”。然而,半年来,笔者身边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表示并没有享受到中央的政策红利,不敢做、不愿做科研的现象依然存在。

  “充分放权就是要扩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经费支配自主权,减少事前审批,让科研人员“想花钱”、“想主动搞科研”。”

  有含金量的政策落不了地,决策部署出不了中南海,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科研经费管理乱象的根源,是制度设计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过去,在科研经费使用上普遍“重物轻人”,不尊重科研工作者的脑力劳动,科研创新活动的智力成果得不到合理的成本补偿。复杂繁琐的报销采购程序,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时间精力,在高校里流传着一句笑谈“不会报账的老师,成不了好学者”。

  我国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预算,大量科研人员供职于事业单位,这导致对科研经费管理视同财政资金、对科研人员的管理视同机关公务员。一些违背科学研究规律的制度设计,使得一些科研人员无法顺利获取应得的报酬。
而另一些“起了念头”的科研人员,则想方设法钻空子、打擦边球,通过各种票据报销套现,练得一手“贴票官”绝技。

  而另一些“起了念头”的科研人员,则想方设法钻空子、打擦边球,通过各种票据报销套现,练得一手“贴票官”绝技。

  此外,部分高校和科研管理部门,对从严治校精神存在一定的误读。特别是一些财务部门缺乏改革担当,落实中央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松绑”的政策不力,不但没有制定更加灵活符合实际的财务细则,相反生造了许多“土政策”,让报销流程愈加复杂。

  当前,迫切需要打通科研经费“松绑”的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地提升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在科研经费管理领域落实简政放权,做到充分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

  充分放权就是要扩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经费支配自主权,减少事前审批,让科研人员“想花钱”、“想主动搞科研”。放权的同时要立好规矩、划出红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问责,让科研人员“敢花钱”但“不敢乱花钱”。

  优化服务则是通过简化程序、设立科研财务助手等措施,让科研人员“会花钱”。只有让科研人员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想花钱、敢花钱、会花钱”,促进科技创新的利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建立体现科学研究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最为根本的是要转变观念。科研人员与机关公务员的职务工作性质不同,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规则,也应区别于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科研人员依法使用经费从事研究既是本职工作,更是学术贡献。我们的制度,不该让有志于科研的人才凉了心。

  文/张克(学者)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报 https://www.bjnews.com.cn/opinion/2016/12/28/428852.html report 2045 这些年,关于科研经费的腐败案件频发,前不久,某高校一起科研经费腐败窝案的涉事相关人员被判刑,引发了对科研经费问题的又一轮讨论。有被采访的高校老师表示,“现在一般
(责任编辑:杨晨虹)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