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中国改革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12月30日恰好是深改小组成立3周年。来看两个数字:30和198,这两个数字背后,是深改小组为中国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的累累硕果。三年来,深改小组共召开了3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98份改革文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第20次深改小组会议上强调的一样:“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施工高峰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正在架起,多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央视特别节目《苟日新,日日新》今天播出第二集,重点梳理中国2016年在这些方面开创的改革新格局。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斐然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这一年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央视元旦特别节目《苟日新 日日新》第二集视频
去产能:煤炭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去库存:到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10月末减少427万平方米;
去杠杆:截至11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降成本:前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5.73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14。全年预计降低企业成本超1万亿元;
补短板:今年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近千亿元,并先后安排了三批专项建设基金,集中力量加大对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改造等短板重点领域投入。
六方面联动推进税制改革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深改小组第三次会议明确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经济改革的抓手又是什么呢?答案是:
财税改革!
《晚间新闻》视频:【深读深改】立柱架梁夯制度
税收,是管理经济最基本的工具,也堪称最立竿见影的工具。有意识地对一个行业少收税,资本就涌入这个行业,这是税收对调整产业结构的意义。少缴税,就等于多收入,这样可以藏富于民,惠及民生。收多少税,收谁的税,直接反映治国理念。
2014年6月6日,深改小组三年来审议的第一个分领域的文件,就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涉及营改增、房地产税、资源税、消费税、环境税和个人所得税六大方面的税制改革。这六个方面,可以说都是深改的硬骨头。
以营改增为例看。之前在很多行业都是收营业税,比如商店卖货,还要再交一遍前一个运货环节的税,等于重复收税,这重复收的税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还最终都通过商品价格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营改增实施后,商店环节只对增值部分收税,像运输环节的税,商店环节就可以抵扣不交。
营改增把服务业和制造业打通,通过对重复交的税进行抵扣,企业兜里省下了钱,就可以花在更急需用钱的地方。今年年底,预计全年营改增减税总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这5000个亿减负的资金,给企业扩建、研发新产品、开辟新企业提供了无限可能。
从医药流通领域入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今天的中国,最大的民生痛点是什么?大数据告诉我们,看病难、看病贵首当其冲。医改不到位,医患矛盾就搞不定。医患关系紧张,一方面是因为以药养医,医生开大处方、搞过度检查;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大医院扎堆,基层医院缺少好医生。那么出路是什么?一句话: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三明医改”就是要用一套组合拳,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晚间新闻》视频:【深读深改】不试怎知改不了
“三明医改”的突破口选择了最难的一块“硬骨头”——
医药流通领域。过去一种药卖出去,药厂卖个出厂价,赚的很少;医药代表把药挤进医院要加价,不报销就病人背着,报销的话,就社保背着。三明市试点的做法是: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价格虚高别指望卖出去。同时,严控大处方、大检查。此外还加了一个双保险,就是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院的所有过程中只允许开两次增值税发票,加价的话搞不到发票,走不了账。
医改三年以来,这套办法为三明节省了大约18亿元药费。老百姓省了钱,社保基金也扭亏为盈,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不能以药养医,那就让医术医德值钱,让优秀医生有高薪、有尊严、能实现一个白衣天使的职业价值。三明对22家公立医院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与岗位工作量、医德医风、社会评议挂钩,不与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挂钩,这在全国是第一家。
改革的效果,是很多医生的收入翻了一番,医生对病人更耐心、更用心、更精心。
医院最赚钱、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不再是仪器,而是技艺超群、爱岗敬业的医生。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具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才能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