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郭光昊】2011年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即将迎来6周年,但核事故的阴霾远未散去,如何处理仍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运营方东京电力(简称东电)在2月2日公布,在堆芯已熔化的核电站2号机组安全壳中,推测出的最高辐射剂量达到了惊人的每小时530希沃特,是之前测得的最大数值的7倍多。人类经受数十秒即告死亡,就连之前设计的调查机器人在这个剂量下也撑不过两个小时。
东电之前在2号机组内测得的最大辐射量为每小时73希沃特。调查机器人根据这一数据进行设计,可累计承受1000希沃特的辐射,能在机组内活动超过10小时。但数据上调至530希沃特后,机器人撑不到2个小时就会损坏,很难充分完成预期调查任务。《朝日新闻》称数值之高“远超预想”。
那对人类而言,每小时530希沃特是什么概念?在这一高强度辐射量下,暴露数十秒即可致人死亡。日本三大区域性报纸之一的《河北新报》采访了日本放射医学综合研究所。一名负责人坦言:患者如果经受了这个剂量,那就不做他想了。
东电表示,放射线会对摄像头产生影响,在图像上形成噪点。每小时530希沃特正是通过分析噪点推测出的数值,与实际数值可能存在上下30%的误差。但《河北新报》称,即使考虑到这一点,辐射量之高也是很惊人的。福岛县知事内堀雅雄得知这一消息后也表示“足以说明这场事故的严酷程度”。本次东电共测定2号机组内三个位置的辐射量。其中安全壳开口处为每小时30希沃特,压力容器下方为20希沃特。测得530希沃特是安全壳和压力容器之间的区域,距压力容器支撑底座尚有2.3米。
压力容器下方还残留有泄露的核燃料,但数值却不是最高。东电核能总部部长代理冈村佑一自己也不得其解。《产经新闻》称,要搞清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投放机器人再作确认。
东电在去年12月开始在安全壳上打孔,为投放机器人做准备。此后在上月26日和30日,两次使用导管牵引式的机器人进入安全壳里进行事前调查,初步确认内部情况。在30日调查中,东电在反应堆压力容器下方发现了大量黑色块状物。分析认为这些块状物很可能是泄露的高温核燃料熔化了油漆及其他部件,混合后凝结而成。尽管距事故发生已有6年时间,但外界此前仅通过模拟情境和间接观测,推断过核燃料状态。之后数日,东电继续分析两次拍摄的影像。分析不仅推定了辐射数值,还确认了2号机组内部状态。压力容器正下方存在疑似熔落核燃料的堆积物。格栅状支架平台也有部分脱落穿孔,长宽约1米,推测也是因高温核燃料掉落而熔化变形造成的。
东电和日本政府原计划使用机器人确认核燃料残片的地点,在今年夏天敲定如何取出,2021年开始取出反应堆内泄露的核燃料。但日本共同社认为,现状肯定会打乱计划,取出核燃料难度颇大,反应堆报废进程可能也不得不彻底调整。
带有摄像头的自行机器人原定在本月下旬进入安全壳里实际调查。面对这一情况,东电也表示将重新全盘考虑。与此同时,对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的调查计划也在同步进行。日本“国际反应堆报废研究开发机构”(IRID)3日公开了1号机组调查用机器人,东电将于3月启动调查。1号机组使用的机器人呈棒状,长约70厘米。从安全壳上打开的直径约10厘米的开口中投放,直抵安全壳一层所在的格栅状脚手架。随后机器人两处关节弯曲成U型,外界远程遥控机器人进行拍摄。
此前在2015年4月的调查中,1号机组脚手架上并没有发现大型障碍物,地下部分有积水。本次调查还将把装有摄像头和测量仪器的传感器吊放至水下,对水中情况展开详尽调查。东电此前推断,1号机组堆芯中的大部分核燃料应该已穿透反应堆压力容器,掉入安全壳内,很可能堆积在安全壳地下部分。此外,对3号机组内部乏燃料棒的取出作业也已延期至2018年中期,主要原因是3号机组厂房顶部辐射量未降至预期水平。目前,东电正在3号机组上方加盖顶罩,以防止取出乏燃料棒时放射性物质飞散。具体作业重启时间还要依顶罩建设进度而定。
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6台机组,均在上世纪70年代陆续投入运营。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1至4号机组受海啸影响陆续发生设施爆炸和堆芯熔毁事故。福岛核电站事故被定为国际核事故分级表中的7级(最严重)。事后,5、6号机组因当时处于定期检修状态,受损较小,已在2014年1月报废处理。日本正在推进对剩余四台机组的报废处理工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