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中国人150年表情肖像 看到20世纪80年代觉得美呆了

来源:艺绽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人150年表情肖像,看到20世纪80年代觉得美呆了

  时光倒流有无可能?

  有!当你拥有一大堆老照片。

  明天起亮相泰康空间的“

  肖像热:摄影收藏展”,便是多达数百张珍贵老照片的一次“大集会”。

  它们包括一批来自云南全省各个照相馆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像摄影档案、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用作新闻图片资源的一份集体工作簿,以及从中外藏家手中购得的百年前肖像照……

  这些面孔,从19世纪后半期直至千禧年之后,时长跨越一个半世纪,这些形态各异的肖像,堪称一个世纪以来国人精神演变的谱系图,也可视为历史表情跌宕至今形成的一幅缩略画卷。

  1十九世纪70-90年代

  摄影术出现于1839年,首批进入中国的西方摄影师大多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将镜头对准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以及北京、天津等内陆大城市的风景、肖像、城市街头。

1861-1870 阿芳 福州两男子肖像
1861-1870 阿芳 福州两男子肖像
1870 s 阿芳 剃头匠
1870 s 阿芳 剃头匠


1870 s 阿芳 福州小脚女子坐像
1870 s 阿芳 福州小脚女子坐像


1880s 佚名 三女子合影
1880s 佚名 三女子合影


1890 s 佚名 清末妇人坐像
1890 s 佚名 清末妇人坐像


  在不少早期摄影师印象里,拍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时候的摄影师必须携带庞大的木制相机,和许多大而且脆弱的玻璃器皿与具有潜在爆炸性的化学药品。更关键的是,很多中国人觉得外国人的照相机是很神秘和危险的设备,弄不好就会被摄走魂魄。

  因此,无论上层官员还是底层百姓,中国人在晚清时期的肖像照大多面无表情,甚至木讷。当这些缺乏人性活力的照片流回欧洲,也影响了他们对中国人看法——憨厚、严肃、中规中矩。

  2二十世纪初

  相比于官员、市井人物,西方摄影师更愿意拍摄女性。在他们眼里,因为满族妇女有更大的自由度,从不裹脚,是自然的小脚。另外,她们的服饰也更加雅致。

1910s 佚名 清末女子倚榻照
1910s 佚名 清末女子倚榻照
1910s 佚名 满族旗装女子坐像 银盐纸基 15x10cm
1910s 佚名 满族旗装女子坐像 银盐纸基 15x10cm

  听不懂中文并不妨碍这些洋摄影师读懂当时的中国。他们中,有人概括出这样的规律:富家孩子往往比穷人家孩子结婚更早些;而且,未来的主妇必须符合四个标准:一是要和蔼,二要文静,三要勤快,四要好看。

1900s 天津英昌照相馆 清末女子室外坐像
1900s 天津英昌照相馆 清末女子室外坐像

  百年前的老照片里,戏曲影像是留存最多的一个品类。主要是那时候一般人不大愿意拍照示人,而戏曲演员恰恰相反,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免费的广告宣传。而且,既然为上妆照,装束衣饰都极为华丽。

  据戏曲界前辈透露,当年戏园名伶是照相馆常客。坊间还流传这样一则传闻——有个唱旦角的“戏子”,很讨光绪帝欢欣,皇帝还向他索要过照片。可见戏曲照之盛行。

1910s 容丰照相馆 碧云霞《霸王别姬》戏装照
1910s 容丰照相馆 碧云霞《霸王别姬》戏装照
1916 佚名 梅兰芳《一缕麻》扮林纫芬
1916 佚名 梅兰芳《一缕麻》扮林纫芬


1930s 佚名 戏曲《定军山》黄忠立像
1930s 佚名 戏曲《定军山》黄忠立像


1930s 上海大都会照相馆 尚小云戏装照
1930s 上海大都会照相馆 尚小云戏装照

  3民国时期

  民国是中国肖像摄影的黄金时代。《良友》画报除了抗战时期和个别特刊外,在二十多年间几乎每期都使用一张“名媛”肖像照作封面。一开始使用电影明星像胡蝶、周璇,后来使用了并非明星但气质优雅的“名媛”。

1930 s 王开照相馆 关紫兰肖像照
1930 s 王开照相馆 关紫兰肖像照

  民国之所以会有“名媛群体”,在于有一个自诩为贵族和文化嫡传的晚清以来的末世群体,他们不仅嫡传国学和琴棋书画,还开风气之先接受西方最新的文化。近些年盛行的民国热,也多少流露出人们的一种向往吧。

1922 -1928 天津鼎章照相馆 黎元洪站像
1922 -1928 天津鼎章照相馆 黎元洪站像
1930 s 吴稚晖肖像
1930 s 吴稚晖肖像

  民国时期还有一大特征是流行“签名赠照”。这里放上一组民国政要的签名照,看阵势,他们不但比帅,还比谁的字写得好啊!

1900s 宝昌照相馆 端方戎装肖像照 银盐纸基 18x14cm
1900s 宝昌照相馆 端方戎装肖像照 银盐纸基 18x14cm
1920s 湖北省长何佩瑢签赠照
1920s 湖北省长何佩瑢签赠照


1930 s 龙云戎装签赠照
1930 s 龙云戎装签赠照


1930 s 蒋介石戎装照
1930 s 蒋介石戎装照


1932 -1937 上海光明照相馆 上海市长吴铁城签赠照
1932 -1937 上海光明照相馆 上海市长吴铁城签赠照


1933 -1935 张群签赠照
1933 -1935 张群签赠照

  4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转眼,敢教日月换新天。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特意拍摄了一组文艺工作者肖像照片,他们中有京剧名角盖叫天、周信芳、言慧珠,电影演员秦怡,歌唱家周小燕,数学家苏步青,音乐家贺绿汀,作家周立波、老舍、张恨水,诗人臧克家、小说家赵树理等。

1950s 红线女 9.3x7.4cm
1950s 红线女 9.3x7.4cm
1950s 秦怡 12x9.3cm
1950s 秦怡 12x9.3cm


言慧珠 1957
言慧珠 1957


贺绿汀
贺绿汀


老舍
老舍


张恨水
张恨水


赵树理
赵树理

  5二十世纪70年代

  在不少人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没有多少色彩。

  1974年4月12日,法国作家罗兰·巴特随团抵达北京,落入他眼帘的第一幕是“年轻的军人:对一切都面无表情。微笑。”

  时年59岁的罗兰·巴特看到的中国人肖像是“

  他们的发型都是规则的,完全没有时尚可言。零度的衣饰,没有任何寻求、任何选择。排斥爱美。”

1977 任曙林1977-3
1977 任曙林1977-3
1977 任曙林1977-4
1977 任曙林1977-4


1970s 五七照片册 仇恨目光
1970s 五七照片册 仇恨目光


1970s 五七照片册 学习
1970s 五七照片册 学习


1970s 五七照片册 高歌猛进 北京卫戍区
1970s 五七照片册 高歌猛进 北京卫戍区

  6二十世纪80年代

  “十月里,响春雷,八亿神州举金杯;舒心的酒浓又美,千杯万盏也不醉……”这首《祝酒歌》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预示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来临。

昆明 图片社 管天姑娘 摄影 李致铭
昆明 图片社 管天姑娘 摄影 李致铭
昆明 图片社 青年演员 摄影 高满林
昆明 图片社 青年演员 摄影 高满林


昆明图片社 冬 摄影 赵嘉源
昆明图片社 冬 摄影 赵嘉源


昆明图片社 女青年 摄影 赵嘉源
昆明图片社 女青年 摄影 赵嘉源

  当照相再度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件事,照相机的快门咔哒声成为社会时代的变迁或个人心路历程新起点的背景音,对平庸的拒绝与个性的伸张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于肖像照缘何历经百年而不衰,策展人笑言:

  原因很简单,是人,TA就得看脸。

  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历史。感慨时光匆匆之际,我们也该问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news.sohu.com false 艺绽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YyODk2OQ==&mid=2650540467&idx=1&sn=7051dce2f0c8cbf075429ccf495fb6ba&chksm=be8c7db589fbf4a36a8261004ba9b55b07c5a06f70fceeb942fc7e76dc6474f2629ed7ce8896&scene=0#rd report 11717 时光倒流有无可能?有!当你拥有一大堆老照片。明天起亮相泰康空间的“肖像热:摄影收藏展”,便是多达数百张珍贵老照片的一次“大集会”。它们包括一批来自云南全省各个照
(责任编辑:钟庆辉 UN66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