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共演“天宫”生命延续传奇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推进剂在轨补加现场目击记
赵聪
(原载《太空谈索》杂志2017年第6期)
下方是人类栖居的水蓝色星球,上方是漫无边际的墨色星空,中间两个钢铁巨物紧紧“相拥”,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养分”输送。
4月27日19点07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将数百千克燃料输送到天空二号空间实验室体内。“酒足饭饱”后,天宫二号将抖擞精神,继续遨游天际。
这个距地面393千米高度的场景,颇具仪式感:中国人在为千万里之外的航天器做着延续生命的尝试,人类的航天梦想也愈加恒久绵长。
“太空加油”进行时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多路管道纵横交织,铺满整个中央屏幕。屏幕上标注的数据显示,管道一侧的物体在持续不断地向着另一侧输送。
这是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
4月23日7点左右,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交会对接后,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正式开始。此后,在将近5天的时间里,两个航天器相拥而行,推进剂也源源不断地从天舟一号输送到天宫二号上。
4月27日18点40分左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厅上方音响传来:氧2贮箱补加开始。这是最后一个补加环节,结束之后,天舟一号最重要的使命将宣告完成,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突破“太空加油”技术
完成太空在轨推进剂补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太空加油”,是天舟一号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看起来和地面加油相似,真正实现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太空加油技术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研制团队独立攻克的。近10年里,他们从零起步,经过方案论证、系统设计、单机研制、系统试车、可靠性试验等数不清的阶段,将中国人的“太空加油”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既要保证它们能准确地对接,又要满足密封的要求,决不能泄漏一星半点的推进剂。”801所主任设计师王维说。为此,801所设计团队通过设计仿真和多轮地面试验验证,摸索出了检漏方法,让在轨补加前的“检漏”工作有章可循。
由于太空环境的复杂性,在轨补加技术没办法在地面模拟试验。“到底能不能行,只能太空中见真章。”王维感觉,这次飞行试验,颇有点破釜沉舟的味道。从天舟一号上天开始,他和队友们心里就紧紧绷起了一根弦。
离预定的在轨补加完成时间还有不到一刻钟,天舟一号的首次“加油”任务并未出现任何不妥。
阔步走向空间站时代
4月27日19点左右,消息响彻北京飞控中心上空: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第一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顺利完成,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王维站起身来,盯着眼前大屏幕上密布的“加油”管道,久久未挪动脚步。这一刻,他忽然觉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迎来了曙光。
一同迎来曙光的,还有中国人的航天事业。
1992年,中国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最后一步是建造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正式叩响了“长期空间站”的大门。
“空间站在太空运行,因为依然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会缓慢下降。要保持原有的高度,就必须消耗燃料推动空间站上升,这就需要地面发射货运飞船为空间站进行燃料补充。”王维说。
如今,中国人实现了“太空加油”梦,找到了为空间站延续生命的途径。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是第二步的收官之作,这次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说。
大厅里,航天人互道祝贺。大喜面前,只有淡淡的点头,矜持的微笑。这是旁人不太能理解的航天人的从容和大气。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