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信息统计是一项复杂同时又需要高度负责的工作:只有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保证我们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上下同心,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政府指挥调度和控制疫情的能力,实现了非典防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报送系统一天建成
从4月中下旬开始,北京的SARS疫情日趋紧张。然而,由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防治指挥工作,市领导当即指示要尽快搭建全市SARS信息报送系统。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接到任务后,打破处室分工,抽调精兵强将,迅速召集全市信息化系统各单位,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计算机、通讯、软件等系统的调试。与此同时,组织首信公司连夜进行光缆施工,开通了市CDC到市卫生局、市办公厅的专网线路,连通了遍布全市18个区(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4所医院的SARS疫情报告直通专网,保证了以最快的速度准确汇总全市最新疫情数据。至此,抗击SARS信息战役首战告捷。
专网支撑农村防治
5月26日,“北京郊区农村疫病防控信息系统”正式开通,信息化建设的触角已经深入京郊农村,在农村非典防治工作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为保证农村非典防治工作真正做到“四早”,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现有的政务专网及卫生系统网络为基础,在首信公司的大力协助下开发出“郊区农村疫病防控信息系统”,建成了全市集中统一的“郊区农村疫病防控数据库”。实现了村、镇、区县、市四级信息采集和报送体系。该体系可根据各级领导、专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并可用图表显示指定时段的数据信息,已实现52家医院和19个CDC的信息直通,为决策者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服务。
网上救治远程会诊
医院是抗击SARS的最前线,也是最易引发感染的地方,中央和市领导一向关注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建立网上诊断系统,医生通过调用电子医学影像库中病人的放射片即可确定医治方案,减少了接诊医生对患者的接触,也避免了患者拿着放射片来回找专家诊断而造成的交叉感染。
专门收治SARS患者的北京小汤山医院二部建成了包括门诊、住院、药品、后勤、职能科室、咨询与辅助六大子系统在内的信息系统,并直接与全市非典信息报送系统对接,改变了医院的传统工作方式。病人病历和影像信息全部输入计算机后,每个医护人员都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及时查阅病人的病情。在接受其他医院转移来的病人时,该医院通过网络将病历转入数据库中,既缩短了诊治时间,又为医生和护士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为充分发挥医疗专家集中的优势,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按照市领导指示,很快完成了会诊视频系统的设计实施、协调安装和人员培训。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通信公司为这套系统无偿提供了设备和通信网络。每天下午4时,地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宣武医院、佑安医院和胸科医院5家救治危重病人的定点医院都要通过视频网络,向SARS医疗救治指挥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汇报危重病例。专家们可以直观地掌握病人全部有效资料,与救治现场的医生一起讨论病情,拿出治疗方案,最终有效提高了非典病人的治愈率。晨报记者 薛冰
新闻链接
信息统计是苦活
信息统计是个熬人的活,据有关人员介绍,信息统计员每天从晚上8时开始,将北京市各个区县疾控中心上报的《SARS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表》和《确诊的SARS和疑似病例转归订正表》中的全部个案依次输入到“中心非典疫情数据库”中。在录入的同时,统计员们还要就当日新发病例及转归过程反复与各区县疾控中心进行电话核对、订正,并将当日汇总情况与目前已掌握的3000多个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重复的数据就要及时剔除。最后经过数字分析,形成当日最新疫情数据。
经过一夜奋战,每天清晨的7时30分是所有工作人员最放松的时刻,因为此时所有上报的疫情数据统计报告、曲线分析图等16张报表都已全部完成。
晨报记者 胡强劲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