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继善:倾情科普的院士 被人背进会场作报告
| |
| |
2002年12月16日20:13 新华网
| |
|
新华网长沙12月16日电 倾情科普的院士
新华社记者 曹光晖
“一个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却迷恋于科普事业,真是大才小用。”面对一些人的质疑,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主席何继善不改初衷,他对记者说:“科普是与每个人都密切有关的大众事业。我作为一名人民培养的科学家,理应身体力行!”
被人背进会场作报告
年近七旬的何继善院士,是著名的应用地球物理学家。由于他首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频激电理论,并发明和研制出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平的物探仪器,被国外同行誉为“激电人”。他创立的“流场法”理论及研制开发的“管涌测定仪”,为我国近几年防汛抗洪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出30多名博士生、40多名硕士生及大批本科生。按照常人的想法,功成名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可何院士偏偏要“自找苦吃”,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同时,又做起了公众科普事业,为其发展壮大尽心尽力。
2000年中秋节晚饭后,本应在家休息的何院士又来到办公室,精心准备第二天去北京做的一个科普报告。夜深了,一脚没踩稳,摔倒在地,造成左脚严重骨折。工作人员劝他取消北京之行。他坚决不同意,说:“决不能因为我一个人,浪费那么多人的宝贵时间!”他到医院简单包扎了一下,忍着伤痛,请人背着上下飞机。当他出色地完成科普报告时,满堂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北京返回长沙后,因伤情恶化何院士住进了医院。即使如此,他也没有间断科普工作,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先后在长沙市区和望城县等地做了6场科普报告。然而,谁能想像得到,每一场报告他都是在轮椅上准备的。6场报告会,他都是由学生背到会场,然后自己柱着拐杖走上讲台。由于左脚打了石膏不能弯曲,坐着又不方便,他只好用一条腿站着作报告。许多听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凭着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何院士近7年平均每年做科普报告近30场。足迹不仅踏遍三湘四水,还到了北京、甘肃、黑龙江、湖北等省市。
基层更渴望科普
早在1988年,何继善作为中南工业大学著名教授,和省内另外5名科学家,被湖南省科协组织到一些地市县进行巡回讲座,即开始做科普工作。1996年6月任中南工大校长时,他发起组织了“百名教授科普宣传报告团”,深入到湖南14个地州市,以“依靠科学进步发展湖南经济”为主题,举行23场报告会,听众达21000多人。与此同时,教授们还进行科技咨询3000多人次,与各地州市达成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成果推广意向协议112项,使湖南省科普工作出现了新局面。由于他和学校其他教授们的努力,不仅使中南工大荣获“湖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他本人还在湖南省科协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科协主席。
何院士每年都要带领省科协常委们深入厂矿、乡村,考察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还经常受邀到各地去做报告、办讲座。有的地方偏远,交通不便,加上他身体有些毛病,他的学生便劝他辞掉,他总是说:“偏远地方多是贫困地区,更加渴望科普宣传,我更不能不去。”
为使科普报告形象生动、明了易懂,何院士购买了大量科普教育书籍,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他还特地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6万元,购制了一套多媒体放映系统和数码照相机,每到一地,都要将当地情况和有关图景添加到讲稿里,使所作报告亲切感人,直观感强。
深情关注青少年
早在1995年,何院士就联络在湘的院士、专家和教授百人,共同发出了“关于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向青少年开放”的倡议,并带头将中南工业大学的12个科技馆室对外开放,使其成为青少年的科普基地。2000年和2001年,何院士亲自担任“第十六届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第六届全省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评委会主任,对上报国家级的上百份作品登记表,他都不厌其烦地逐份郑重地签上自己的意见和名字。湖南省科协成立“湖南省新世纪青少年科普辅导团”时,他又主动担任团长,还发动不少专家、教授一道参与了全省性的“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
何院士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创新思想,一旦发现这样的青少年,他便全力扶持。宁乡县一中高中学生潘迎芬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电磁场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何院士看到这篇很有创见的论文后,认认真真写下评语。为了帮助潘迎芬进一步完成实验,何院士亲自就这篇论文的选题、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等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详细指导。他还将潘迎芬接到中南大学,免费提供住宿和实验室,请来化学系的老师作指导,并组织研究生将其实验报告翻译成英文,而后将其实验成果推荐到全国和国际中学生科技竞赛中参展。
在何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下,潘迎芬的这篇科学论文,于2001年先后荣获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英特尔少年英才奖”和“长江小小科学家”提名奖。潘迎芬现已成为中南大学化学系一名优秀生。谈起这件事潘迎芬感动地说:“从何院士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可以清楚地看到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少年是何等的关怀。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才不会辜负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望!”(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