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消息:去年金秋召开的APEC盛会,在给申城市民留下无限美好回忆的同时,也让多少普通人有机会用自己的智慧和热忱,在新世纪开年抹下了重彩一笔。867名国际交流活动志愿者,2000名青年志愿者,10万多社区志愿者,成为上海递给世界的又一张精美的“名片”。 从踏下飞机的那一刻起,APEC各经济体领导人的视线中就充满了志愿者真挚的笑容。手持APEC标志牌,来自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的50名“迎机”志愿者“驻守”的是浦东、虹桥两个机场。由于公务机有时会不准点,有时抵沪时间在半夜,平日里爱睡懒觉的他们连着好几天睡眠不足,可真诚的笑容始终不改。 10多万志愿者中,有一支高学历、年轻化、具备多语种交流能力的“精锐部队”———国际交流活动志愿者。从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国情市情,到APEC历史发展和国际交流中的礼宾礼仪,每一位“上岗”前都要重新“充电”,连迎宾车哪一边插本国国旗、东方明珠的观光层有多高这样的问题都必须对答如流。 志愿者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在学校教英语的张老师的“职位”是“媒体导游”,指挥着全球各大媒体记者的行动。50多岁的他每天都要和同伴接送四五百人,遇上大场面还会超过千人。好在张老师从“财富”论坛开始就是上海重要外事活动的志愿者,经验老到。每次出门前,他总要把工作服熨烫得平平整整,将替换衣服、文件资料以及证件、手机分装进大中小三个包,理得清清楚楚。 做一名APEC志愿者,要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和惊人的记忆力,要有一等就是十几个小时的耐心,有时还要有连着几小时搬运成吨物品的体力,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一份强烈的责任感。 新闻中心的志愿者每天要制作、复印、装订2万多张材料,还要不停地递送给各个媒体工作室。为保证及时传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同学反复测算最佳传递路线,跑步行进。由于连续的疲劳,交通组的一位志愿者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脸上缝了三针。每天要面对众多境内外记者的他,担心自己受伤的脸庞会影响上海的形象,但又不愿放弃为APEC服务的机会,最后“开后门”进了后勤组。 并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能亲临APEC盛大的会场,或是亲眼目睹各经济体领导人的风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在自己的家门口默默地为APEC贡献着。黄浦区各街道在社区居民中开展了“让家门口清洁起来、让楼道亮起来、让小区绿起来、让道路美起来”星期六家庭志愿者活动;闸北区的小学生巡访团周末背着相机走街串巷,专拍“脏乱差”现象“举报”……真挚的笑容,热情的服务,APEC志愿者用行动为上海和中国赢得了荣誉。一位加拿大官员赞叹:“从志愿者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中国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中国年轻一代。”(董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