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可逃——浙江遭两次强台风灾情迥异的启示
2002年9月9日21:05 新华网
|
新华网杭州9月9日电 天灾可逃――浙江遭遇两次强台风灾情迥异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 傅丕毅 沈锡权
今年第16号台风“森拉克”于9月7日晚6时30分在浙江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超过12级,最大风速超过每秒40米,最大降雨量达到429毫米,加上正逢天文大潮,创温州有记录以来风速、降雨量和潮位之最。截至记者发稿时统计,全省因灾死亡23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9.79亿元。
据气象部门介绍,“森拉克”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破坏程度丝毫不亚于同样在温州登陆的1994年的第17号台风。而那次让浙江人刻骨铭心、至今记忆犹新的大灾损失情况是:死亡1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两次同样强度、同样 “风、暴、潮三碰头”、同样持续时间的大台风为何会有如此悬殊的结果?
钢铁巨臂,护住浙东千万生灵
人们还不能忘记1994年发生在浙东南沿海温州、台州地区的17号台风,狂野的海浪冲决堤塘后长驱直入,大片村庄、田野、工厂、城市刹那间顿成汪洋,一夜之间,这块富庶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哀鸿遍野,家破人亡者无数。仅温州,死亡1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
痛定思痛,浙江人终于清醒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强台风面前,他们许多地方用以抵挡的却是百年不修的、残败的老海塘,以致一触即溃,灾情迅速扩大,“海头百姓苦难熬,潮头一响心发跳,年年搭舍年年逃,做人好比沙头鸟”。
1997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了“万众一心修海塘”的号召,决心用3至4年时间把沿海标准较低的1000公里重要海塘建成高标准海塘。用省长柴松岳的话讲,宁愿少上几个项目,少盖几幢高楼,“砸锅卖铁,勒紧裤带”,也要将重要海塘加固好、建设好。1998年,建设千里标准海塘作为新一届政府任期内的一件大事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得到了全体代表的一致拥护。
浙江人以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投入到围垦造海塘工程中。瓯海区永新等五个镇的农民,不顾灾后“元气大伤”,自发踊跃集资5000万元造新堤。短短四年内,浙江省投入45亿元,累计建成了1130公里标准海塘,绝大部分达到50年一遇标准,重要地段特别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镇达到了百年一遇的标准。一座防台御潮的“海上长城”横卧在东海之滨。
在这次抗击强台风中,浙江千里高标准海塘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守护浙江土地和人民的钢铁长城。在瓯江流域,固若金汤的标准堤使温州数百万群众消除了坍江倒塘的、海水倒灌的忧患;在钱塘江河口萧山段,近70公里长的巍巍大堤挡住了拍岸而来的滚滚海潮;在舟山群岛,拔“海”而起的数十条银灰色海堤将44个小岛与毗邻的大岛相连,海中“孤岛不孤”,狂风暴雨来临时,海岛居民不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1994年特大台风之前,温州只有116公里的防洪堤塘,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在这次台风之前温州的标准堤塘长度达到了310公里,防洪标准为50-100年一遇。9月7日晚16号特大台风“森拉克”正面登陆温州时所掀起的巨浪达到了10米高。按照以往的防洪堤塘的抗洪能力,根本无法抵御如此巨浪带来的冲击力。但温州市沿海标准堤塘这次没有一处被巨浪冲出缺口。
浙江省省长柴松岳这样说:“天助自助者。在这次台风中,千里标准海塘奇迹般的无一损毁,发挥了重要的防灾减灾效益,使我们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真正成为一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海上长城。”
未雨绸缪,科学决策应对天灾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9月6日召开的省防指全体成员会议上强调,各地政府要通过科学的决策,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科学的决策应对天灾,也是浙江省此次能够胜利战胜16号台风的重要原因。
温州市委市政府在9月3日就已经密切关注16号台风“森拉克”的动向。9月3日到6日连续4天,温州市委市政府召集水文、海洋、气象、水利等各方面的专家,根据台风运动的轨迹和一些环境因素,对台风走向进行分析,而且邀请省气象局有关专家一起进行会诊。
根据科学的分析,温州市政府认为这次台风极有可能在温州登陆,而且在登陆过程中雨量会很大,将出现“风雨潮三碰头”的严峻局势,所以必须做好防大雨、防暴雨、防特大暴雨的准备。随即当地政府果断决定山塘水库泄洪,腾出尽量多的库容,并将河网调整到离正常水位还差50厘米,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台风到来之前两天,温州市政府督促进港或港内500总吨以上的船舶到指定的锚地和其他安全水域避风,出海船舶和沿海短途客船一律停止签证。到9月6日,辖区所有500吨以上的船舶都已进入乐清湾避风锚地,辖区700多艘船舶都进入了安全地点避风。在台风登陆前,浙江省另一个受灾区台州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排定危房内居民、病险山塘水库下游群众、养殖人员、渔船上及其作业人员、低标准和危险一线海塘保护区人群、外来民工、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居民等7类人员,并在台风登陆前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地毯式摸排将他们撤离到安全地带。
因为浙江省各地政府科学而又全面的决策,在16号台风袭击中,各地通讯和交通线路基本保持畅通;防汛草袋等救灾物资能够及时调用;卫生人员和武警部队随时候命出发;这一切为降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命关天,45万人大转移
“森拉克”可能在福建与浙江之间登陆的消息发布后,引起浙江省高度重视。在暴虐的灾害来临时,灾区各地政府将人作为首要关怀的对象。温州市委书记李强说,抗台工作讲“人在堤在、人亡堤亡”,这是不对的,人的生命是最最宝贵的。在16号台风袭击前,温州在24小时内共转移了32万处于危险地段的人民群众。时间之短,撤离人数之多在该市的防汛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温州七都岛,滔滔瓯江入海口的一个孤岛,著名的温州大桥就在这里凌空跨江而过。
台风侵袭前的七都岛形势十分危急。正面袭击温州的台风顶托着一年一度的天文大潮,将在孤岛四周形成6.5米以上的高潮位。狂风巨浪很有可能漫过岛上现有的20年一遇标准的海塘,使全岛成为一片汪洋。在1994年第17号台风登陆温州梅头时,七都岛遭受江水全面侵袭,一片汪洋,35名居民丧生。
群众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6日下午,在温州市防汛指挥部里,市委领导下了死命令:“七都万民群众必须在7日下午4时前撤离一空。”6日晚10时,以外地民工为主的第一批群众开始撤离。
撤离工作一直继续到7日下午4时,在18小时内,这座原本繁华喧闹的岛屿一下子静寂下来,岛上近万名居民全部撤离,这时距台风登陆仅剩两个小时。万余居民安全撤离的消息同时通过电话告知了坐镇在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的浙江省主要领导。
在本次防台过程中,浙江省共转移了45万人民群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民工。在七都岛,贵州铜仁籍的杨代祥说,感谢政府的安排,否则他们原来居住的简易工棚肯定无法抵御这样的狂风暴雨。为保证转移出来的群众吃饱穿暖不生病,当地政府拨出了20万元专款,广播里不断播出医务室让患红眼病和拉肚子的群众去看病的通知。
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说:“什么是三个代表?在暴虐的灾害面前,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是三个代表,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