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反思已经变成了一种理念,变成了一种制度。我们在不停地反思:青啤已经走过了百年,今后的百年,如何走下去? 新经济:青啤公司上市已有10年的历史了,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青啤的现代企业制度结构还是比较规范的,也处在中外投资者的监督之下,但为什么公司仍把企业机制的变革当作头等的大事,不断地强调,不断地有所动作,比如近年对“大企业病”问题的提出和防治等,即使在百年庆典这一喜庆时刻也是如此,这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李桂荣:青啤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现在已经起步,其表现形式就是“反思机制”和“共享机制”的建设,全公司上上下下,这已经变成了一种理念,变成了一种制度。它不是说遇到事情才反思,也不是年终写总结时才反思,而是事事反思,时时反思。这就是我们学习性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使在百年大庆到来之时,我们也在不停地反思:青啤已经走过百年,今后的百年,如何走下去? 青啤现在面临两大危机,一个是内部危机,一个是外部危机,非常紧迫。 新经济:青啤公司目前正处在一个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公司的决策者好像总有一种紧迫感,总是不断地提到危机…… 李桂荣:的确,我们有危机感。我们认为,青啤现在面临两大危机,一个是内部危机,一个是外部危机,非常紧迫。我们目前感到压力很大,危机感很强。 新经济:能具体说说这种危机吗? 李桂荣:危机一是在外部。中国啤酒业近几年的变化是很大的。现在看来,国内的啤酒业走了三步,第一步是大规模的扩张,购并重组;第二步是整合,大家都纷纷进行整合;第三步是寻求与国内大集团之间的合作。但是,现在,跨国公司又进来了。 新经济:在我们的印象中,早在多年以前,跨国集团就进入中国啤酒市场了,这一次有什么不同吗? 李桂荣:国外大啤酒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抢占也是三步,第一步,进来以后就大量购并10万吨以上的工厂,大概70%的10万吨规模的厂子都让它买下了,形成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3的规模。第二步,由于它购并时投入很大,成本很高,它必须卖高价位才能有所回报,而高价位啤酒的市场份额又很小,所以,很多啤酒厂由于不熟悉国情不得不退出。有少数取得成功,多数还是退出了。包括在我们大规模购并的那段时间。现在,气势汹汹的第三步来了。这一次,他们采取本土化的政策,寻求中国的大企业集团,进行合作,所以,现在不少大啤酒企业背后都有一个国际大啤酒公司作为合作伙伴。除了青啤以外,珠江、雪花、哈啤等,也都在寻求与国外的大啤酒公司合资合作。 新经济:国内的啤酒企业为什么不继续实行联手呢? 李桂荣:这种国外大公司的新策略,演变成一种趋势,国内大啤酒集团之间的合作比较难以成功,而与国际大啤酒集团的合作倒成了一个比较行得通的路子。同时,中国的国情也使这事儿难办,如果要合在一起,人事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比较难以调整,谁说了算?谁吃谁?这些问题都很棘手。但是通过身后的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一种间接的合作,最后是中国的大啤酒集团和外国的大啤酒集团构成了一个新的集团,这个势头很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抓住机遇,不能迅速推进,青啤就有可能落到第三或第四的位置,就不再是领头羊了。 规模扩大以后,传统的管理已经不行了,所以进入了管理危机,现在则进入了管理危机的后期,就是内部的控制危机阶段。 新经济:我们注意到,您曾经提到过企业“国有行政色彩浓厚的组织形态”和“国有控股的情结”这一问题,可不可以说,这是当前面临的众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由于这个原因,才引出一系列的其它问题,或者说使其它一些问题因此显得格外严重?要说危机的话,这是不是一个主要的危机? 李桂荣:要说危机的话,内部危机是根本的。青啤也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规模危机。直到上个世纪的1996年,青啤还只有30万吨的销量,巨大的帆坐在一个小船上,帆是我们的国际知名品牌,而船是我们的销量,明显地不相称。那时候必须迅速把船体做大,必须迅速地进行扩张。但是,扩张之后,又进入了管理危机阶段,一系列的管理跟不上。跟不上有两个方面:一是规模扩大以后的管理,一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传统的管理已经不行了,所以进入了管理危机。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包括内部若干制度的制定等等。现在,则进入了管理危机的后期,就是控制危机阶段,48家子公司如何变成一个统一的舰队,在理念、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变成一个统一的舰队,而不是一个各自为战的组合。如果那样,就成了一盘散沙,就不是一个捏紧的拳头,而是一个张开的巴掌。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集团了,不利于竞争。所以说,现在是一个控制危机阶段,市场互冲,品牌混乱,都是控制危机的表现。内部是控制危机,外部是外资啤酒或中国大啤酒集团进行强烈而迅速组合的阶段,我们稍一疏忽,就可能落在第三或第四的位置。 新经济:您是不是觉得,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应当向这个核心问题突破了? 李桂荣:是这样的。我们面对的对手是国际大公司和有国际背景的大集团,以及他们一系列先进的符合市场经济的机制,要竞争,就必须首先自己强身健体,也就是迅速国际化。这就要向国际化大公司学习,来解决自己的国际化进程,解决控制危机问题。只有加快国际化进程,迅速强身健体,才能够更好地与国外战略伙伴合作,也才能和国内的其它集团合作。机制的差异必然会给合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如果没有自己的强身健体,就没有合作的能力和条件。所以现在做强做大,显得特别必要。 我们还有两大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我们的法人治理架构还是资本型的,而缺乏知本型的。第二个缺陷是,我们这种管理架构基本上是照搬了政府的管理架构,它的特征是以权力为基础,以服从为特征,是一种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的架构。 新经济:那么,推动这个国际化进程,主要的问题在哪里? 李桂荣:你刚才说了,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是比较规范的,中外投资者的监督规范严格,我们是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嘛,财务确实是透明的,我们的信息披露制度各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可是我们还有两大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我们的法人治理架构还是资本型的,而缺乏知本型的,就是说,是一种没有人力资本参与的法人治理架构,只是投资者和经理的关系,而不是投资者、资金资本、知识资本和经理之间的关系。要把人力资本当资本看待。人力资本参与到资本架构中去,我们还缺了一课。第二个缺陷是,我们这种管理架构基本上是照搬了政府的管理架构,它的特征是以权力为基础,以服从为特征,是一种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的架构。现在,这套架构搬用到企业中来了,经理、副经理、各部门,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念,谁要是越级上报,反映问题,是违反组织原则的。这种架构本身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或者说浓厚的政府管理的色彩,它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因为市场千变万化,而下面的信息传递非常慢,决策以后的信息下达也非常慢,因为它不能越级,中间环节太多,而且是对上级负责,上级怎么说我怎么做。至于市场如何,消费者如何,一概不负责任。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是权力。这种架构是不行的。 新经济:那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结构? 李桂荣:应该转向于国际化大公司架构,即以共同愿景为基础,比如要把青啤发展成什么样子这样一个共同的愿景来鼓舞大家,支持大家,以此为基础,以学习型组织为特征,大家都在努力地学习,自主地创新,在共同愿景的实现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对消费者负责、对市场负责的扁平化架构,这也是国际化公司的一个特征。这种架构的基础有两点,一是观念上的对谁负责,二是有一个信息网络做基础, 新经济:是不是就是所谓的 E RP管理方式? 李桂荣:是的,现在我们也快了。在华南市场首先实施 E RP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总部也上去了。现在正在上西安市场。这是我们的三大利润主体。联网后,我们在这里能看到每一个公司的每一张单据,下面一切财务的状况,老总在办公室里随时就能知道。信息汇总后,就能看到资金流、库存、市场的情况,进而考虑怎样调度。这种架构的扁平化,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否则无法实现。譬如说我这里有一个销售的动态,发到网上后,马上就能让全公司的人共享。前面我说过,学习型组织除了“反思机制”以外,必须要有“知识共享”的机制。要放弃级别意识,对市场负责。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国际化的特征之一———整个企业机制由权力架构机制,变为符合市场要求的扁平化架构机制。现在,我们必须加快推进这一方面的建设,否则将无法与国际接轨,无法与 A-B公司合作,无法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我们有知名度和品牌,但缺乏忠诚度,缺乏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理念,市场网络还很虚,并没有真正地锁定客户,还不能对客户的个性化要求作出快速的反应。就是说,整个流程中仍然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与信息化社会形态格格不入。 “我们什么都干了,我们什么都没干细。” 新经济: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差别,看来不仅仅表现在规模上,能不能具体说一说这个差距? 李桂荣:我们正视这些差距,并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个过程,分步走。一个路子是向 A-B公司学习。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最佳实践经验交流”,分5个组同时进行,下大力气学习他那一套公司运作、组织形态,包括五个方面:战略、品牌、财务、技术和人力资源。5个交流组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譬如说技术,我们的技术应该说是比较成熟的,青啤工艺流程操作法早在1964年就已经推广了。但是,与 A-B公司的技术流程对比,用一位厂长的一句话说“我们什么都干了,我们什么都没干细。”推行之初,他们并不“感冒”。“到我们这里来推行技术流程?别的方面我们不行,这个方面还不行吗?!青啤的工艺是很了不得的”。结果一进行,才发现差距。于是开始编作业指导书,从根上做起。举个例子,我们过去在一个工序里讲安全,无非是“注意安全,确保不发生任何人身伤亡事故”,而 A-B公司讲的是“梯子不能竖放,要把它挂在墙上的挂钩上”,一项一项,很具体,没有“认真、严格”之类套话虚话,就是就事论事。所以那位厂长说了“我们什么都干了,我们什么都没干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如何能做到啤酒的口味一致?所以,要求作业指导书做得非常细,可操作性、针对性都很强。目前正在编写。再比如,我是个审查员,审查商标,根据食品法,根据防疫法,共定出三十条,大家对这三十条一起讨论,形成作业指导书,无论是谁,照着这个指导书来审,哪一条都漏不了。作业指导书的作用是,让一个不会干的人来照着它做都能做出来。可见, A-B公司的工作做得有多细!就是这样,扎扎实实地一点点地做的。这只是一个小例子。 新经济:还要做些什么呢? 李桂荣:第二个措施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市场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三流正在进行。大概需要3到5年的时间,这是打基础,否则扁平化架构实现不了。当然,同时还有人才培训和一系列流程的理顺,现在正在进行中。流程清晰了,才能顺畅地进计算机信息网。 第三个工作就是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包括我们反思机制、共享机制的建设,知识共享的机制建设,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再认识和这种再认识中的职业生涯设计等等,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点。如何动员大家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不是简单地发出一个号召或者作一次动员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引导大家自发自主地学习。比如,我们通过职业生涯设计的测试,让每个人知道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决策力、亲和力、抗挫折能力如何,从而清楚自己究竟是适合做领导还是干技术,这样个人的努力方向明确了,我们的培训也就更有针对性了,更便于人才迅速成长。这才是真正地重视人力资源,尊重人才。这是学习性组织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学习性组织决不是一句空话,决不是说搞了多少次培训,办了多少个培训班,拿到了什么样的文凭,而是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自觉的学习力,去为了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为了共同愿景的实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公司总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当他实现了一定价值时,公司能给予相应的回报,从而激励他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不断地为公司的愿景创造新的价值,这才是将学习落到实处。测试软件设计得非常科学。我们请上海一家搞人力资源的公司编写了一套针对啤酒行业的题目,测试后,将结果输入人才库,目标很明确,就是个人职业生涯设计。这是真正的爱护人才,同时,也避免了盲目的不切实际的竞争。 子公司国有股能退出则退出,股权多元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方股东组成的董事会,使董事会的角色更加科学和公正,而更少被内部人控制。 新经济: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以您的理解,竞争领域里的传统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应当是一个怎样的走向?青啤公司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李桂荣:就总公司而言,由于青岛啤酒的特殊性,作为一个民族品牌,在看得见的未来,还是要强调相对控股的,来实现朱镕基同志所说的“不能把民族品牌交到外人手里”。但是对子公司而言,应该不受这个限制,国有股能退出则退出,退出后,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市场。此外,子公司的股权多元化以后,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方股东组成的董事会,使董事会的角色更加科学和公正,而更少被内部人控制。这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架构建设,从股权上给予了保证。目前方案正在论证,这个过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健,一定要反复论证。其实,在我们购并企业时,已经设想到这些问题,比如说南宁这个企业,我们就没有控股,20万吨的工厂只占了30%的股份,明显是参股,宝鸡目前则是租赁。第二个试点是在集团公司,如何在这里实现股权多元化,也需要反复论证,要慎之又慎。 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量,而是按价值量分配,这是个核心。 新经济:分配机制的改革是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认识以效率为最终目的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合理性、必然性?这种机制与奉献的关系是什么? 李桂荣:向 A-B公司学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这三点都是向国际化大公司架构推进的具体措施。如果说还有第四个内容支撑的话,就是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必须得跟上。 分配机制改革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按劳分配。按劳,不是按劳动量,而是按价值量分配,这是个核心。分配制度改革必须要搞,那就是要落实我们的按劳分配制度,就是按劳动价值分配,这是关键。具体来说,奉献必须讲,但是个人价值实现必须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个人价值必须在企业的发展中体现,当他的价值得到体现,企业必须给他合理的回报。当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无条件服从企业利益,这就是奉献。但是,我们不能不讲激励,不能一味地讲无私奉献,因为这种单纯的、不讲私利的奉献是不会长远的。所以,不能要求所有的员工一辈子只讲奉献,而是要让个人的愿望用不自私的方式去表达,个人要达到的目的用不自私的方式去实现。承认个人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引导大家用不自私的方式去表达和实现,这就是真正的落实激励政策。个人价值实现的本身也是奉献,是对公司的奉献、对国家的奉献。本报记者于明军本报实习生刘娟 编者按语青啤公司历经百年沧桑,但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却总是充满着活力,不断地有所作为,不断地有所创新。这种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源是什么?企业内部究竟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今后的命运,新的百年历程,意味着什么?从青啤公司董事长李桂荣先生的一席谈话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