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SARS之战,对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是个考验。一方面,因为所有医院全面介入抗SARS,所有大型产品,如数百万元单价的大型螺旋CT、核磁共振等,销售业务几近停滞;另一方面,在抗SARS所需的治疗型医疗器械商机中,国产品明显处于下风,进口货则大肆涌入。 东软数字医疗公司总裁郑全录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于诊断SARS肺部表现的床旁X线光机缺货,东软集中精力进行研制,只用7天时间就成功研制出超高频床旁X线光机,迅即铺向全国诸多非典定点医院。郑全录告诉记者:“在抗击SARS的非常时期,温家宝总理还视察东软给我们鼓气。” 洋器械卖火了 “即使5月上旬,货从机场一拉回,就被外地客户抢着拉走了。为什么这样?因为缺货啊”,北京兰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陈希兵回忆到。这家只有20余员工的企业,是丹麦雷度公司血气分析仪的中国总代理。在5月非常行情里,这种在医院里并不经常使用的小型医疗产品,此时成为紧俏货。 与丹麦雷度一样,其他几大洋品牌也是攻城略地,像拜耳、罗氏、美国互利诺瓦等跨国公司的血气分析仪屡有斩获。 不仅是血气分析仪,此次在抗SARS战役中,呼吸机、床边X光机、血气分析仪、体症监护仪和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等治疗性产品,这些过去在医院经营中不怎么赚钱的小型产品,此次唱上主角。 唱主角的生产商还是跨国巨头们,即使因SARS使大型医疗器械面临暂时销售困境,依然凭借其灵活性快速反应和充足的货源,而寻找到另一片天地。 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巨头GE收获甚丰。在此次抗SARS中,GE中国医疗系统除向北京市卫生局捐赠了价值100万人民币的病人监护设备外,截止5月20日,在卫生部、总后、北京、天津、四川、浙江等卫生系统招标中,中标了监护设备、X光机、除颤设备各约800台、300台、150台等,并一举拿下北京小汤山医院1台大型螺旋CT。 “除开GE质量、技术和服务外,就是对市场反应迅速,能及时提供货源”,GE中国医疗系统副总裁吴浣苓女士解释说。 据记者调查,除日本东芝在华以非治疗性产品而收获甚微外,其他西门子、飞利浦、日立、皮克等跨国巨头也收获不小。据称,这些单价大、数量多的订单让几大跨国医疗器械生产商差不多完成了该项产品一年的销售任务。 据悉,此次需求最显著的还有呼吸机。北京抗非典工作小组物质保障小组一工作人员分析说,即使5月12日,除了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极少数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外,其他医院的呼吸机远远不够,这也是造成此前发生“非典”突发事件时期,呼吸机全面告急的主要原因。并且,目前国内的呼吸机大部分为急救型,不适用于呼吸疾病的治疗。 国产器械经受考验 抗SARS期间,对国内3000多家器械厂家无疑是一场考验。从短时间的手足无措,到对突发性SARS市场进行反应还不算太晚。 国内呼吸机仅有的两大生产商,上海医疗设备厂和航天长峰股份公司。4月中旬,正在四川成都参加全国医疗器械博览会的上海医疗设备厂厂长陆弘预计到,SC-5、SC-300两种型号呼吸机的需求量肯定会急剧上升,就向工厂发出加大生产的指令,停产其他40多种产品,集中所有产能,全体员工夜以继日地投入呼吸机及配套产品的突击生产,“以前1年的产量只有150台,现在1个月就要生产五六十台,这还不包括700多台急救呼吸机。” 在北京,抢跑的是上市公司航天长峰股份公司。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令下,该公司从4月份以后,快速调整和补充了各种生产资源,全力展开了呼吸机的生产,除一条麻醉机生产线外,其他生产线全部改装成了呼吸机生产线,使治疗呼吸机现在每月产量达到过去一年的产量约100台。 航天长峰股份公司庄涛总经理公开表示,公司将全力开展无创呼吸机的研制开发,争取在今年推出无创呼吸机,并形成批量生产,部分取代进口产品。同时,将改扩建生产基地,形成最大年产3000台呼吸机的生产能力。 另一家上市公司东软股份所属的东软数字医疗公司也迅速研制成超高频床旁X线机。据专家透露,患者从开始进入诊断到确诊直至康复出院,平均需要做15-30次X光胸透。而此前大多数医院的X光机一般都固定在拍片室内,“非典”疑似患者和普通患者混用,极易造成普通患者和医务人员交叉感染。采用了移动方便、操作简便的床边X光机,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又起到了快速确诊和观察治疗效果的作用。郑全录告诉记者,在5月份,辽宁、北京、山西、河南等地医院就订购了100台床边X光机。 SARS后的竞争升级 珠海和佳医疗设备公司总经理蔡晓英认为,SARS对医疗器械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将在SARS过后,使医疗器械市场需求释放出巨大能量。 蔡晓英分析认为,此次SARS疫情,激活了医疗卫生行业软硬件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硬件设备的添置方面,将是未来医疗卫生行业大动作。 比如呼吸机。过去,一方面,一台呼吸机基本数万到几十万元,不能为医院带来直接效益,所以很多医院也不愿意购买;另一方面,购买了呼吸机的医院或卫生管理部门几乎都是先试用,效果好再付款,付款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漫长的分期付款,因此伤害了生产商的积极性。 而未来市场需求则是,作为常规医疗器械,国内15000多家县级以上医院必备的呼吸机主要使用在呼吸科、急诊科、麻醉科、ICU病房和CCU病房,根据规模的不同,每家医院的呼吸机配置量应该在5-100台。这显示出未来市场需求潜在的巨大能量。 除呼吸机外,许多医院的设备都需要更新换代。全身CT扫描系统、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功能影像产品、医学影像网络系统、心电监护、心电诊断等设备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 据最新统计表明,去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量约为600亿元,有近70%的市场已被发达国家的公司瓜分,国内企业只能在低端产品市场占据一隅。 目前,美国厂家攻势最为猛烈,已有GE、柯达、惠普、美国泛太平洋等公司攻入中国市场,并占有领先地位。特别是GE公司,GE许多高科技产品比如医疗产品,从研发、生产到培训、维修都已在中国生根,这些产自中国的医疗产品正源源不断地销往欧美及全球各地。中国已成为GE医疗全球的三大研发中心之一,去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9亿多美元,独占鳌头。欧洲厂商也不甘示弱,德国西门子、拜耳,荷兰飞利浦、英国牛津等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份额。日本厂家也纷纷紧逼,日立、东芝等医疗器械在中国市场也占了一定的份额。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医疗器械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都比较高,且市场准入严格。因此,迄今为止,不少关键技术还被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所垄断。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太小,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很难大批量向医院提供优质价廉产品,这也是该行业多年格局。而此后,此种格局将发生变化,一些数字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将得到生存;在与洋巨头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成为优势,忠诚度低、网络脆弱的代理模式,将是进口产品的软肋。■陈楫宝 本报记者 夏金彪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