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漂浮石油处理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见闻
2002年9月5日09:19 新华网
|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李江泓 张未民
直升飞机轰鸣着降落在天津塘沽以西130公里的渤海,8月初秋的一天,记者来到中国海洋石油开采的最前沿。
海天一色的景致里,红黄钻井设备的点缀,令人眼前一亮。随后的所见所闻,更令人精神一振。刚下飞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秦皇岛32-6作业分公司油田总监刘海便告诉记者,脚下名为“渤海世纪”号的“轮船”不是船,而是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没有航行动力系统,在国外统称FPSO。16万吨级的‘渤海世纪’号长287.4米,宽51米,高20米,储油量15万方,年处理能力400万方。甲板上安装了原油处理、发电、热介质、污水处理等模块,海底管线和立管总长约16000米,各种电缆23万米。”刘总监解释说。
记者细看,果然发现这艘巡洋舰般的“巨轮”,到处都是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塔吊,似船不是船。
刘总监指着不远处的钻井平台说:“6个平台开采出埋藏地下一千多米深的石油,经过海底管线输送到‘渤海世纪号’脱硫、脱水,变成成品原油储藏起来,一段时间后,提油轮到这里把成品油运出销往国内以及美国、新加坡和韩国等地。”
“那不成了‘海上石油处理厂’?”记者追问。
刘总监脸上洋溢着自豪:“可以这样说,而且这个‘处理厂’能抵御渤海湾百年一遇的风浪和50年一遇的海冰,它从基本设计到投产仅用24个月,是目前世界上建造周期最短的FPSO。”
“秦皇岛32-6油田从去年10月8日一期投产以来,不到一年,‘渤海世纪’号累计外输成品原油一百三十五万五千三百五十吨。”外输监督李伟坐在中央控制室整排的电脑前,向记者精确地通报“战绩”。他一边点着鼠标控制设备,一边解释道:“这套原油外输中控电脑,设有外输流量计,可直接计算出产量。”
穿梭在“渤海世纪”号上,只听见机器的动静,看不到密集的工人。刘总监说:“现在船上共有80多人,每天生产八九千立方原油。别小看这几十人,这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次作为中外合作油田的作业者,我们说了算,老外作顾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卫留成称赞,这是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来自合作方之一、世界著名的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海上油田高级顾问肯·克劳夫说,我们公司对秦皇岛32-6油田项目一直很感兴趣,在中方国际化、高标准的管理下,很多项目都提前完成,希望双方能长期合作。
乘机离开“渤海世纪”号,落日里回眸,长明不熄的火炬成为区别普通轮船的标签,今后近20年的岁月,从这里流出的“血液”将源源不断地补充祖国的“肌体”。(完)( 稿件来源:新华网 )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