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文/何树青 当美国第46号公路上响起西部牛仔的歌曲,《廊桥遗梦》中的金凯开着他的旧雪佛兰小卡车上路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没有家庭轿车的位置;但是,当戴安娜王妃与她乘坐的那辆奔驰在巴黎化为尘埃,意大利的一级方程式大赛现场满山遍野都是法拉利的红色的时候,奔驰和法拉利早已成为先富起来的部分中国人的坐骑。 时至2002年,商品房与私家车已经成为中国最热门的年度消费商品。如果说买房还带有解决生活必需品的意思,那么买车则纯粹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进入仪式。今年上半年,中国生产汽车154.8万辆,销售汽车154.4万辆,造车与卖车几乎等速,私人购车超过68%,汽车成为了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时尚、日常话题和新生活的载体。 中国的城市,正流行着新的汽车物语。 耳语:汽车的牌子,城市的面子 特定城市与特定品牌的汽车的关系,一直如秘史如耳语般在民间口碑相传。一种车,因为适合了这个城市的品位和个性,于是成为消费倾向,沉淀下来,融为这个城市个性的一部分。 北京这种大男子主义的城市,更适合吉普这样高大威猛、野性男人味十足的越野车扬长而过;在吉普或大切里,他们播放迪厅音乐,傲视周围比自己矮一头的车族群小,把自己弄得高潮迭起。当然,北京众多25至40岁之间的公司白领和商界人士也青睐捷达,自2001年1月至今年7月,捷达在北京的销量已经连续18个月稳居第一,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北京市民标准车”。 上海是桑塔纳的出处,对自己的城市爱得近乎自恋的上海人当然也爱着本城造的车,他们的偏爱支撑着桑塔纳风靡了15年。现在的上海小青年也爱舒适的别克、运动型的POLO、环保理念的赛欧。在进口高档车中,他们爱死了日本车和德国车,宝马520i、宝马745Li、丰田佳美成为上海富人的新宠。 广州有过与法国标致合作的历史,今天选择的本田显然要比标致更能体现广州人的性格:实用,内敛,玲珑小巧,只是起步也像广州人交友一样慢热。奔驰作为广州私家车的历史与汕头和厦门则基本同步,沿海城市的观念中对名牌的追求其实是对品质的肯定。 成都是一个介于小资与小市民之间的城市,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哗众取宠和时尚。1926年夏,第一次见识汽车的成都人将其形容为“洋房子走路,轿子打屁”还被上海人笑为老土,但今天他们的私家车拥有量已经超过上海5倍之多。不过,并不是成都人特别有钱,而是选择了最小的车——地下车库停着和街上跑着一排排像鹌鹑蛋般娇巧的奥拓。 在深圳,摩天大厦的阴影和机动车的狂飙令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内心容易受到挤压,漫长的南国炎热又会轻易把他们蒸熟。新移民们对10万至20万元之间的时尚车型有着普遍的热爱,而10万元以下的车在这里是绝对会被笑话的。不少在此工作的香港人带着名车而来,与出没在别墅中的宝马奥迪交相辉映。 重庆这种山城市适合甲壳虫这种造型很有灵性的车坛小丑。 神龙富康从投放市场到现在,总共生产了20多万辆,其中有15万辆以上是被购作家庭用车的。在武汉,长江一桥的两头经常塞车,然后就可以看到富康车在这个城市成为了主色调。它不同配置的车型为不同收入的武汉人提供了不同价位的富康。 心语:先买房还是先买车,这是个问题 当私家车不止是代步工具,进而成为时尚的选择、个性的标志、移动的办公室、化妆间、更衣室,“先买房还是先买车”就成了年轻的城市白领们烦恼的问题。 北京人可能更愿意选择“先买车”,一则跟“没车没面子”的心态有关,二则跟京城太大环线太多有关,没车的确不方便,三则在京城养车费用不是太大。上海一向是中国住得最挤的城市,解决住的问题是上海人的头件大事。衣食住行,住在行先,与其在经济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搭上一大笔养车费和牌照费,不如先安居再说。事实上,全国10大城市在职职工人均工资排名中,上海一向排在北京的前面,上海经济的景气全国领先,但上海的私家车拥有量比北京硬是少了50万辆之多。 私家车与商品房在争夺人们心中消费第一支出的位置,这本身就是对传统安居乐业观念的超越与颠覆。买商品房是一种相当静态的保值型投资,这种不动产提供的封闭空间,客观上将人的生活固定在一种保守的模式上;而买车是一种积极的动态投资,就汽车本身来说会越来越贬值,但在社交的意义和精神需要上,它能自由地将人带往很远的地方和更大的圈子,使人与城市产生更活跃的交流。 所以,先买房还是先买车,表面看是钱的问题,本质上却是生活态度问题。 暗语:你开什么车? 要想知道一个人的财富如何,不用赤裸裸问“你有多少钱?你纳多少税?买了多少保险?”,一句“你开什么车?”就能估计出对方的身家了。因为通常的心态是,工薪阶层在车价为年收入的1.5~2.5倍时,就会动手买车;而当一个人完全有钱随心所欲买车时,他通常会选择与自己的身价和身份相配的车。座驾暗示着主人的财富值,私家车是现时中国人的新财富参考指标。 不少人还抱着买车不如打的的念头,为了省却一年至少一万元的养车费和麻烦。但在省心省钱的同时,也享受不到私家车带来的有车生活方式。有车,住郊区才能工作效率与自然家居两全其美;有车,交通半径急剧扩大,定点班车不再能扼制漫游的脚步;有车,无异于凭借一个流动的自主空间重新看世界。 未来,更多中国人会适应在自己的城市驾车,在别人的城市打的,就像现在的欧美一样;未来,坐老爷车拍婚纱照、坐奔驰车摆结婚酒的情形会少些,大家都会开着自己的车去行人生大礼。 新语:没有私家车,就没有夜生活 城市越来越大,你总不能老是在公交车上挤得汗流浃背去泡吧、在夜里等半个小时的士再回家吧?没有私家车,你的夜生活失却了行动如风的自由和悠闲的心态,经常狼狈不堪,吃喝玩乐变成了闷闷不乐。 中国城市夜生活有多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消费能力有多强;而私家车的拥有量,则是消费能力盛衰的一个标志。 北京在今年2月私家车数量首次超过公务车,至6月私家车总量突破100万辆,私人轿车达到62万辆。汽车消费的同时,吃、穿、用3大类商品的升幅也最高,餐饮业生意红火,零售额增幅突出,一起把北京的社会消费总额拉动了好几个百分点。 上海至今的私家车拥有量与广州相同,11万辆。上海停车位告急,在未来5年要建造9万个停车位。广州在未来1—3年每年会增加1万多辆私家车,也提出了在2010年前在市区建成51万个停车位的计划。 成都的私家车拥有量现在是全国城市排名第二,在2004年就会突破100万辆而跃升为全国第一——他们的汽车数量竟然是以每年25%的速度在增长。 深圳更加不弱,每百户家庭拥有小轿车18.5辆,私人购车已成为深圳市消费的第二大支出,买宝来得等半个月,爱丽舍来一辆卖一辆,福美来订单排到年底,POLO不是怕车多而是烦没车,新蓝鸟万人追捧,中华轿车一抵达消费者就排队参观。在未来4年到5年内,深圳汽车拥有量将翻一番。 2002年5月底,东莞市共有私人汽车92800多辆,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近20辆;南京市一季度新车办证总数接近8000辆,差不多是去年一年的总和,私家车消费开始步入爆发性增长期。 看看,夜生活发达的中国城市一律地私家车潮汹涌。 甜言蜜语:像品评美女一样品评名车 如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群半大的小屁孩坐在街边的栅栏上品评美女一样,在街头品评扬长而过的名车,对今日许多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事。而在中国现今每年的50多次大小车展上,一半人打着看车的名义去看车展美女,另一半人打着看美女的名义去看新款名车,其实他们鱼和熊掌都兼得了。英国的劳斯莱斯和宾利是同厂的姐妹品牌,前者是以英国皇室选用为标志的由专职司机驾驶的品牌,而后者更注重车主本人自驾的体验。在英国,一款最昂贵的宾利双门软顶跑车的价格是350万元人民币,但在中国某些成功人士的眼里,它竟值888万元的“天价”,名车的魅力真是锐不可挡。 奥迪A6这种在公务车中属限制级的高档车步入中国民间之后,便成了尊贵身份和富有身家的代名词。在国内少见的奥迪TT出现在好莱坞电影《碟中碟续集》中,据称风头要盖过电影《007》系列中詹姆斯·邦德使用的新款宝马Z8。奥迪自称品牌价值是“人性,领先,远见,动感,激情”,只将宝马和奔驰认定为全球的竞争对手,不屑与广本列为同一档次。 而外观沉稳大气、内饰豪华典雅的奔驰E系列轿车,也成了众多爱车族追求的目标。当然,对于法拉利和保时捷911这类跑车,普通人只有流口水的份,要知道全中国的法拉利加起来不过50辆左右;“乒坛双雄”刘国良孔令辉从2001年2月起成为保时捷跑车中国地区的形象大使,既是为了彰显保时捷带给人的速度、运动、舒适和美感,也体现了保时捷拥有者的特点——年轻、有成就。至于林宝坚尼,在电影《霹雳娇娃》里难得地惊鸿一瞥。 导演张艺谋目前的坐骑是雪佛兰开拓者,他品评此车虽是四驱越野车,但外形俊朗,是越野车中的赵云,而不是张飞。歌手郭峰首选日本车,他说自己贪图日本车舒适的驾驶感觉,华丽却不张扬的外形,简单安全的设计理念,没有浮夸的累赘装置——几乎每一个买车与爱车的人都在如品评美女一样品评名车。 口语:我开车来接你 以往中国的交通用语设计大多是基于步行者的立场来考虑的,而中国人的社交口语中也处处流露出无车的现实:“我马上打的过来”、“我在站上等了半个小时还没见(公交)车来”、“我要用(公务)车”、“你还要多少时间到”、“走路去要多久”、“过马路,小心看车”等等。 而现在,我们听到的社交口语越来越与汽车特别是私家车有关了:约会时说“我在楼下等你”变成了“我在车上等你”或“我的车就停在楼下”;等人时说“我等着你”变成了“我开车来接你”;“忘带手机了”变成了“手机忘在车上了”;嘱咐人说“过马路小心”变成了“小心别闯红灯”;停车时说“车棚(自行车)在哪里”变成了“停车场在哪里”;急刹车时说“你走路不长眼睛啊”变成了“你这车是怎么开的”;公交车上的“请给老弱病残孕婴让座”照旧,但车尾上贴的标语“别吻我”“我是新手请包涵”则是新风景;“你会开车吗?”、“你扣了多少分?”、“我刚拿了本本”则更是城市里司空见惯的聊天了。 私家车真正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那种有了车以后的自由自在以及由此带来的喜怒哀乐,总是顺口在语言里泄露了出来。有车一族和无车一族都有一本自己的车经,着迷的甚至说:车是我的“小老婆”。 手语:驾驶不是特长而是常识 手打方向盘、身上有车本儿再也不稀奇了,没有车本儿的人倒是常常被人问起为什么不去考。10年前,当驾驶还能作为一门手艺和特长找到薪水不薄的工作时,就有人预言驾驶与外语和计算机将并列为一个21世纪的人必备的3项素质,今天看来,此言的确应验了。不会外语,无法适应进入WTO之后的中国形势;不会计算机,无法体会网络时代的神奇;不会驾驶,在汽车时代则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一类人了。 北京揣“本儿”的驾驶员已达到300万人了,换句话说每5个北京人里面就有一个司机或候补司机。而今年头两个月又有3.2万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北京人揣上了盼望已久的车本儿。不过,光北京就有9万余人因为长期没私家车开、逾期没换证而被注销了驾照,他们是真正把驾驶当成一种生活自理能力和常识了。 驾驶成为常识的速度,与轿车进入家庭的速度成正比,也与城市人均GDP值的增长成正比。 术语:你的车改装了吗? 你可以吹嘘自己对车多么在行、多么热爱,但是只要问一句“你的车改装了吗?”,你若回答否,就证明你是多么地叶公好龙。自己选中的汽车不一定在功能和设计细节上全然合乎自己的口味,正如我们买了看中的商品房要花心思装修一下,对汽车的改装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目的是让座驾像主人一样个性鲜明。 改装车的的潮流正在兴起,改装吉普、陆迪、捷达、富康、夏利,甚至奥迪。没有什么私家车是不能改装的,五六万元的车,改装费可以花到十几万元。广州就有2000名这样的发烧友,而全国性的改装车友会不定期竞技。 对汽车的发烧以各种方式蔓延着。比如买不起车的人收藏车模,买了车的人中也有爱买车模的;而上海“首届世界名车标志认知大赛暨汽车文化展”,显示了民间的爱车族对世界名车LOGO倒背如流的熟稔程度;更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搜集汽车邮票的人,涵盖了2000多款从普通到最顶级的各种品牌的车型的邮票,比拥有真车还让人着迷。 旧版车收藏是更深度的汽车文化,做到这一点对于刚刚体验汽车生活的广大国人来说显得奢侈。中国有谁在珍藏过往时代的“华沙”、“嘎斯”、“伏尔加”、“上海”呢?中国汽车文化出现了“断层”,正如我们的城市传统文脉出现“断层”一样。 汽车展、网上汽车论坛、驾车节、自驾游都在为中国汽车文化营造着闹哄哄的气氛,一派欢天喜地新生活的样子,真不错。中国的加油站和维修站为了招徕生意,常有报纸、免费加油券、矿泉水和优惠维修券等小礼品相送。但他们竟傻到连送一张CD都不会。要知道,如果一个车主从一个加油站或维修站得到了一张棒得令自己飞起或感动的CD,他能记住这个站一辈子,千方百计都会绕到这里来加油和维修。巴黎有一个酒吧的DJ,打碟打得HI了,干脆出了一张自己的CD碟,全球大卖,以至不得不一年出品一辑以飨FANS;我倒憧憬有一天,中国的某加油站也能出品自己的CD音乐大碟,全国大卖,送司机上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