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王国平) 我曾经同后海有过很亲密的接触。大学前两年,学校就在她附近。由于老家在南方的一个小山村,来北京之前对北京的印象就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发现这样一个所在,让我无尽惊讶,顿时感觉到北京历史活的沧桑。傍晚或者夜晚,经常与同学一起漫步于千回百折的胡同小巷,一起在路边小摊吃麻辣烫,那里留下了对北京另一风范的记忆,很多同学还留下了美好的爱情故事。 北京大都市难道容不下这一方水土的宁静与闲适?我算局外人,没有充分的发言权,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曾经一个夏天的傍晚,我亲眼看见一户人家正在露天吃饭,大叔穿着小背心,还卷至胸部,天热。突然迎面驰来一辆出租,尘土扬起,大叔把饭碗往小桌子上一撂,忿忿不平:还吃个什么呀!他身后是一幢小平房,我相信如果餐厅够大,降温条件够理想,他不会愿意直把天空当餐厅天花板。我一位师兄在后海附近租了一间平房准备考研,可是不到半个月就退了,因为房子又低又小,他感到太压抑,受不了。如果这样想,后海的改变是不是很应该?酒吧一条街又算得什么? 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风波》。一只载着文人的小船路过一个小山村,文豪雅兴来了,啧啧抒情:“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鲁迅先生说“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对于后海,我只是过客,偶尔散步一次,游玩一次,我不敢也不能代替住于斯的人们进行思考。生活是不是应该改变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步一步地推进,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这一过程,反过来又成了现代化改造的对象。这其中,我们在受益,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这一进程携带的痛苦。检讨与反思总是必要,但是,我们不能自己吮吸着现代的甘汁,而要求别人保持古老与宁静,以求寄托自己的梦境,放任自己的回忆。这似乎不太实际,又不太公平。 同样的心痛(王志敏) 读了《流泪的后海,流泪的我》一文勾起我内心的阵痛、焦急与无奈。生活中常有类似事情发生。 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公园—柳荫公园,它是政府在一个窑坑的基础上修建的。园内有小山、楼台、绿水、小桥。坐在山顶的亭子间四周是桃树、丁香、翠竹,远处是垂柳,层层绿色环绕,仰望蓝天清清的风抚摸着你,它隔开幢幢高楼,隔开繁忙的马路,让你久久不愿离去。清晨、傍晚、周末,园子里有唱京剧的小组,有唱老歌的人们,他们都是自然的组合,有练剑的,有散步的,更是不乏“羽毛球高手”。在人们追求豪华装修、私家小汽车的同时,也同样渴求这清心自然的乐园放松身心。劳作之余,人们摆脱小小的鸽笼一拨一拨地涌来。但我内心时常忧虑,这小小的公园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水漫漫地浸没,小岛越来越小,不知哪一天它就消失了。公园内几个小院儿已经出租,游人不能入内,原来的旱冰场、舞场已经成为某大厦的地基,公园东门左边的二层小楼租为“肥妞酒家”,排烟机轰叫着夹带着油烟味儿不停地袭入公园。去餐馆吃饭的是人,去公园散步的也是人,你能说谁应该谁不应该?但我知道是自然造就了人,不能因为人的再创造而毁灭自然,那就是毁灭我们自己—人类。大自然的回报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眼前的SARS风暴就是例子。云南是旅游胜地流动人口很多,但这次却无SARS病例,是那里的山、水、大自然保护了他们。对后海的思念,对小公园的担忧……这些都是我们对大自然的呼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岳林菊) 北京是世界上惟一没有大江大河穿城而过的特大型城市,但北京却有许多“海”。这里不是大海的“海”,而是北京人对较大水域或湖泊的俗称。如北海、后海、什刹海。明朝书画家诗人文征明在《咏西郊》中写道:“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诗人王直曾这样描绘:“玉泉东汇侵平沙,八月芙蓉尚有花……堤下连云粳稻熟,江南风物未宜夸。”水赋予北京城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古典园林,水就了北京城灿烂的文化。 然而,由于我们不珍惜这片秀美园林、自然景观,任意破坏,污染环境,糟蹋水源。到头来,我们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加倍地偿还。 清河在上世纪90年代被严重污染,工业废水排入河里,生活垃圾倒入水中。河水变得黑黄黏稠,水面上漂浮着泡沫,河堤斜坡上花花绿绿的废弃塑料袋“迎风起舞”,夏天蚊蝇成群,来往行人匆匆掩鼻而过……随着水系综合治理的全面提速,两座清河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清河才渐渐变清。但真要恢复她“清澈见底,水草茂盛,鱼虾嬉戏”的本来面目,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流泪的后海”可见一斑。善良的人们啊,快快行动起来,救救后海吧!千万不能重蹈“清河”的覆辙。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为了子孙后代,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了! 健康安全文明卫生是基础(李杰) 有关部门正在准备对什刹海进行整体改造,但有一点不能忘记──那就是:一切改变都应该首先使这块宝地变得更加健康安全、文明卫生,以此为基础再谈往什么方向改造。 比如说,无论是咖啡还是茶水,都是走肾利尿的东西,那么厕所够用不够用,分布合理与否,即使够用合理,污水雨水是否分开了,平房多的街道或胡同,大清早儿端着尿盆往雨水井里倒决不少见,说起来不雅,但确实是古都风貌之不足、最关人身健康,至今没解决好,没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还比如说,临海品茗是美事,可是高档绿茶里加上用汽车尾气扬起的可吸入颗粒物,一定大煞风景,那么道路规划、车辆控制就应该以人为主,注意不是车里的人,而是路边坐的人和路上走的人;再比如,那么密集杂乱的平房和自盖的小房,再把海边让咖啡座占满了,万一有个火警,救火车开不进来,近水也救不了近火;还有,我小时候在后海游泳,玩俩钟头没事,那水叫一个清,现在可好,墨绿发黑,越来越稠,下去一会儿眼睛就疼,据说清理了几回,好像不管用,或者跟不上再污染的速度,如果沿岸遍布桌椅,远眺西山峰峦叠翠,可当清风徐来,鼻子里是阵阵下水道味儿,还叫享受吗?还有,所谓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凑热闹起哄架秧子其实也是陋习,人太多过于拥挤也不是文明健康,那么对该区域的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是不是也应规划一下。 来稿请发电子信箱(wyzk2003@vip.sina.com),也可以寄信给我们,地址是: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文艺周刊》,邮政编码:100734,请注明“关于后海的讨论”。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