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人大代表访谈)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06日02:02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
———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代表
3月5日下午,张德江代表在小组会上发言。
陈建聪摄
| | 本报记者 雷义 刘霄 罗艾桦
发展内源型经济,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经济基础。必须在发展外源型经济的同时,努力把内源型经济搞上去,形成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双峰并峙的新格局
“广东要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阐述了关于加快广东发展的观点。
进入新世纪,广东如何发展?张德江说,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即2010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张德江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跟全国一样,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近5年来,广东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大台阶。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74亿元,比1997年增长1.6倍,5年年均增长1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368.7亿元,约是1997年的两倍;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201亿元,是1997年的2.5倍;外贸出口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186.1亿美元,5年年均增长9.7%;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1.1亿美元,5年年均增长6.8%。广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国家的贡献不断增加,1998年至2002年,广东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年均增长20.3%。
他指出,为实现广东今后的奋斗目标,广东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广东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突出抓好以下五方面:一是增强发展动力。广东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外源型经济比重大,而内源型经济相对比较弱,潜力很大。发展内源型经济,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必须在发展外源型经济的同时,努力把内源型经济搞上去,形成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双峰并峙的新格局。做强外源型经济,主要是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调整优化引资结构,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大财团直接投资;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巩固提高加工贸易,大力发展自营出口。做大内源型经济,重点是发展民营经济,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对民营企业“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创业人员“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发展氛围,开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提升发展层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积极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政策导向、财政贴息等措施,鼓励技术研发和改造;突出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城市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
三是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广东省内各区域协调发展;重视粤港澳经济合作,积极促进“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贸易一体化,提高整体竞争力;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特别是周边省区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推动市场拓展和企业扩张;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出击,抢占国际市场。
四是改善发展环境。继续加强“硬”环境建设,当前重点是抓好交通和电力建设,争取在明年底前实现全省21个地级市都通高速公路。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是搞好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五是强化发展支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治保证。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张德江强调,广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难、看病难、打官司难以及子女入学难的“四难”问题;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抓紧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城乡居民无饥寒;千方百计广开就业门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大力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奔康的步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