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名以色列人于本周被杀后,阿拉法特21日对媒体表示,巴勒斯坦准备接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12月提出的以巴和平方案。 阿拉法特在西岸城市拉马拉官邸接受以色列国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决定“不加改变地”接受克林顿总统提出的和平方案。以色列国土报21日报道称,这是阿拉法特第一次同意签署这一方案。阿拉法特表示,同意以色列得到耶路撒冷老城以及犹太教圣地“哭墙”的主权。阿拉法特还表示准备好与以色列在以领土和约旦河西岸间进行领土交换。以国土报称,这是巴方迄今为止作出的最大让步。 此前,巴方的立场是以色列必须撤出1949年停火线,放弃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并拆除上述地区的所有犹太定居点。 采访阿拉法特的以色列国土报记者埃尔达尔说,阿拉法特没有再次提出巴勒斯坦难民返回以色列的要求,只是说,必须为滞留黎巴嫩的20万巴勒斯坦难民找到出路,他已经就此向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寻求帮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2000年提出一个和平方案,巴勒斯坦方面曾表示“极大保留地”接受,以色列内阁彻夜开会研究以后,也表示准备有条件地接受克林顿建议。有关谈判一直持续到2001年1月底。他们最后一次商洽“最后解决方案”,是2001月21日至27日的埃及塔巴会谈,其起点就是克林顿1月7日提出的美国方案。巴以谈判有四大问题:领土、首府、圣殿山和难民。 领土:以色列首次在原则上同意,他们将退至1967年边界;巴方则允许在西岸保留三大块犹太居民点。这些居民点合计占西岸面积的6%。以色列建议在别的地方换给巴方3%的土地。这样,巴勒斯坦可以拥有相当于西岸面积97%的国土,超过了戴维营会谈(2000年7月11日至24日)时以方许诺的90%。 首府和圣殿山:巴方答应将圣殿山的哭墙和东耶路撒冷11个犹太社区的管辖权让给巴拉克;以方也相应地给予巴勒斯坦对西耶路撒冷阿拉伯社区的管辖权。如果东耶路撒冷划给巴勒斯坦,则有20万阿拉伯居民将不再属于以色列。双方注意到,在这个限度内吸收难民,并不影响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口比例。 难民问题:据联合国统计,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产生的巴勒斯坦难民有70万(巴方称83万),由于巴勒斯坦人出生率高,这些难民已增至近400万。以色列2000年总人口为625.9万,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占23.3%。如果允许400万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原籍,以色列国的犹太人将立即变成少数,这是以方最难接受的。而在这次会谈中,巴方承诺,不改变以色列的犹太特色,让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巴勒斯坦国而非以色列;以方也同意向巴勒斯坦难民提高补偿金额,鼓励难民在以色列境外永久定居。最棘手的难民归宿,在这次会谈中也有长足进展。该方案还建议在以色列国防军和约旦河谷地设置国际安全力量,并在巴勒斯坦与埃及和约旦之间划分独立边界。 阿拉法特没有直接参加塔巴会谈。以方谈判代表曾说:戴维营会谈时,除了阿拉法特,巴勒斯坦代表团人人都知道,他们需要作出一些让步。对于克林顿方案,阿拉法特没有表示拒绝,但他又表现出典型的“阿拉法特风格”,同样也没有说同意。后来阿拉法特称该方案“从来没有形成文字”,但克林顿提出这一方案时,是分别向巴以逐字逐句进行说明,两方都作了记录。 对克林顿方案及以此为起点以色列提出的巴拉克方案,不仅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激进势力不同意,以国内强硬势力也不同意。就在巴以谈判僵持不下,克林顿斡旋无功的时候,沙龙于2000年9月28日参观圣殿山。以从约旦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后,仍让圣殿山交归穆斯林教团管辖,并根据英国一战后定下的规则,除星期五穆斯林祈祷日和伊斯兰节假外,允许犹太人参观阿克萨清真寺。沙龙去参观时是星期四,并不违反规则,但时间太过敏感。第二天,正当犹太人在哭墙下作新年祈祷时,阿拉伯青年从一墙之隔的清真寺内向他们掷石块。以色列军警入寺弹压,开枪击毙4人,并有200多名阿拉伯人受伤。新一轮巴以冲突重新开始,巴拉克政府被迫下台。出于对阿拉法特的失望,巴拉克下台时,宣布其任内谈判结果对后任无约束。同样出于对阿拉法特的失望,克林顿宣布该方案只在他的任期内有效。 沙龙上台后从未要求继续塔巴会谈,他本来就认为以色列的让步已危害到国家安全。在巴勒斯坦人看来,这相当于美以无限期地推迟最后解决方案,在已经滞后于奥斯陆协议时间表三年之后。为了建国和独立,他们只有采取一切手段了。 阿拉法特提出,停火必须是续谈建国过程的一部分,实际上是要以色列回到塔巴方案。对此不但沙龙不同意,美国也不同意。沙龙更反对的大概是实质,是方案的具体内容;美国即使不反对实质内容,也无法接受这样的操作程序,因为这等于承认恐怖活动有它的政治目的,而且可以被用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是布什政府9·11之后的大忌。美国现在的态度是:恐怖主义是一种企图毁灭文明世界的“虚无主义”。他们的政治目的,如果有的话,一概不考虑;不但不考虑,甚至不谈论,不得进入外交话语。钟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