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的坦克战车顺着巴格达的环城公路隆隆地开到了市中心,萨达姆如果要离开这座城市,那么也只能顺利公路逃离这座围城。仔细观察,会发现,巴格达的路对于攻守双方来说至关重要。 转自搜狐 进出巴格达城市的编号公路成了美军攻城的干线 转自搜狐 受益于其平坦的地形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伊拉克在其经济起飞的70、80年代修建了了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其公路总长度居亚洲第4位。首都巴格达先进的城市高速道路系统更是其中楷模,其设计和施工水平直到今天在发展中国家中也还是一流的。巴格达位于伊拉克国土的心脏部位,是伊全国陆海空交通的中心枢纽。其中公路系统以巴格达为中心向全国各主要城市呈发散状分布,主要为1号公路、2号公路、5号公路、6号公路、8号公路、10号公路和通往西南郊区的机场高速路。 转自搜狐 其中6号公路最长,自巴格达起经库特、阿拉马、巴士拉直到法奥港,全长650公里。其次为8号公路,自巴格达为起点,经希拉、萨马沃、纳西里亚、巴士拉、塞夫万至伊科边界,全长也在600公里左右。此次南线美军的主攻方向基本上是沿着这两条国道的方向。 转自搜狐 排第三位的就是海湾战争后伊拉克的“生命线”,一度成为伊拉克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交通渠道----巴格达经拉马迪、鲁特巴至约旦的10号公路。因这条高速路路况好、车速快,路两旁多为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常发生疲劳驾车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和强盗劫车事件,又被人们称为“死亡之路”。前两天,俄罗斯驻伊拉克使馆外交撤离车队就是在这条路上走到距离巴格达50公里处的法鲁加地区遇到袭击的。 转自搜狐 其他几条国道分别为自巴格达经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至伊拉克第三大城市尼尼微省首府--摩苏尔的1号高速公路,全长约400公里;巴格达至其北方石油基地,塔米姆省首府---基尔库克的2号公路,全长约260公里;巴格达经迪耶拉省首府巴尔古巴至伊朗边境口岸---席林堡的5号公路。 转自搜狐 最后也是最短的高速路---机场高速路,这条路进入市区后叫卡迪西亚高速路。这条高速路是80年代由韩国人承包修建的,上下各4车道,限速为110公里,路面质量从今天看也是一流的,各种辅路、方向标、隔离带等设施也非常标准。 转自搜狐 巴格达的战略目标均分布在城市公路交通系统上 转自搜狐 巴格达城市公路交通系统的骨架就是由上述进城路及其在城内的延长线与城市郊区的外环高速路交叉构成的,相交的路口都修有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城区的道路则是靠一个接一个道路交汇的小转盘联接起来。 转自搜狐 其中从摩苏尔方向进城的1号公路经过在希尔河北岸与外环路相交的北门立交桥、1号公路进城后的延长线---7月14日大道与斋月14日大街及阿德米亚大桥的引桥交汇的立交桥后,再自南向北长驱直入6公里后,就进入巴格达的中心地带,巴格达中心火车站、伊国民议会大厦、拉希德饭店、国际会议中心、军工署、无名战士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依次排列在大道两侧。 转自搜狐 无名战士纪念碑东北方向就是阿拉姆区。这个区是政府机关相对集中的新区,总理府(总理由萨达姆总统兼任)、议会宫、计划部、外交部、新闻部、司法部、文化部、军工署、国家旅游署、国家电视广播中心等国家机关均在该区,特别是与7月14日大道垂直相交的亚法大街和与底格里斯河平行的海法大街两侧统一规划的高层建筑群,大多是政府机关或政府职员的宿舍。这个区的所有建筑都是由日本公司在70年代设计和施工完成的,建筑设计新颖和街道宽阔整洁、布局规矩合理,曾作为巴格达其它城区改造的样板,是巴格达城中最具现代化都市风格的区域。 拉希德和曼苏尔两家五星级饭店及国际会议中心、国家博物馆等涉外旅游设施,也坐落在这个区内。 转自搜狐 阿拉姆区北侧的卡拉马区,以及与其隔河相望的谢赫奥马尔区,则是巴格达的老城区,也是巴格达的商业中心。一些巴格达名胜古迹和久负盛名的集市,也集中在这一带老城区里,如拉希德大街一线及周围的巴格达城市博物馆、伊斯兰世界最早的大学穆斯坦斯里耶学校、萨发林铜器市场、穆呆勒银器手工品市场,还有一些古老而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咖啡馆和老餐馆,平时都是外国游客最愿光顾的地方。与拉希德大街平行的哈里发大街,是各类布匹、成衣、电器、文具、烟草、建筑装饰材料和音像制品的批发市场集中地带,是巴城内生活气息最浓厚、生活节奏最快的地带。这里人口稠密、街道狭窄,许多道路都是单行道,是平日最容易发生交通堵塞的地方。河东岸的拉希德大街、河西岸的海法大街通过横跨底格里斯河上相邻的两座单向行驶公路桥烈士桥与阿拉尔桥,正好构成老城中心的内环路。 转自搜狐 哈里发大街向东南经过解放广场后被称为萨东街。这条街及其延长线内卡街和外卡街,为巴格达城里的中高档商业街,两侧多为书店、时装店、电影院、剧院、乐器店、钟表店、画廊等文化气息较浓的商业网点。外国游客、使团相对活动较多的希拉顿饭店、巴勒斯坦饭店、阿拉维俱乐部和西方国家驻伊拉克规模最大的外交机构—法国利益代表处就位于萨东街的中段。而内卡街相对平民化一些,去年伊政府为鼓励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继续与以色列对抗,将内卡街改名为“亚西尔阿拉法特大街”。外卡街向西到头就是巴格达大学主校园。巴格达城里的中高档餐馆及部分外国使馆和馆员宿舍较集中的地方也就分布在外卡街及与其平行的印度街两侧,其中包括由波兰外交官代理办公的美国利益代表处大楼。 转自搜狐 从巴比伦省延伸过来的8号公路在进入巴格达省界后,与通往卡尔巴拉的9号公路汇合,再北上约40公里进入巴格达市区。在塞迪亚公园东南方与去往巴格达大学的公路交叉成一座立交桥。过桥向北前进不到两公里,在俗称“双塔寺”的乌姆塔布勒清真寺东南面,与机场路、卡迪西亚高速路及来自城南汽车市场的另一条公路相互交叉形成乌姆塔布勒多重立交桥。美军进入这线即意味着已进入巴格达市区。 转自搜狐 良好的城市道路“成全”了美军的快速进攻 转自搜狐 过桥再向北走约两公里就到约旦大街、大马士革大街相交的雄鹰广场,广场的东南角就是伊拉克国宾馆“斯莱姆宫”,广场的西北角屹立着全伊拉克最高的建筑—身高210米的萨达姆电视发射塔。这个塔后面的居民区就是巴格达西部的高档别墅区—曼苏尔区,4月8日,美军针对萨达姆父子的最新一次定点轰炸就发生在这个区。 转自搜狐 从距市中心约20公里的萨达姆国际机场为起点的 机场高速路在经过距离中国使馆不远的、与西环城路交汇的立交桥后。继续东行约4公里至与8号公路的城内延长线相交的乌姆塔布勒立交桥,过桥后机场路改名称卡迪西亚高速路,再向东走约2公里,就进入了巴格达的政治中心地带。路北侧是斯莱姆国宾宫、萨达姆礼品博物馆(中国人因其建筑外形似钟摆俗称其为大钟博物馆)、阅兵广场,该路在无名战士纪念碑东南处与南北向的7月14日大道相交;如果在看到“大钟博物馆”后驶下高速路,进入一条笔直的长约3公里、宽80多米的肯迪大街,左首就是建设中的复兴党总部、特别共和国卫队军官宿舍,右首是萨达姆的新官邸,而大街的尽头就正对着总统府的大门,从大门向右拐就是“7-14”大桥。从4月7日的电视画面上看,美军第三步兵师第二装甲旅在A-10攻击机和无人驾驶攻击侦察机的掩护下攻入市中心,并占领了萨达姆的三处总统官邸。美军进军路线就是机场高速路---肯迪大街一线。这一带路面宽阔,道路两则民居较少,主要是绿化带,加上这一带的官方建筑几天来一直是美英联军轰炸的重点,伊军很艰找到能抵抗美立体进攻的依靠阵地,美军进展顺利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转自搜狐 美军4月7日称,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从东南方向进入巴格达,并称,伊拉克炸毁了迪亚拉河上的两座桥梁和底格里斯河上的一座桥梁,以延缓美军向巴格达市中心的推进。美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军路线基本上是顺6号公路前进的。而伊军炸毁的几座桥梁也是美军进入城区的关键部位。 转自搜狐 6号公路在跨过迪亚拉河后与城市的东环城路---“军队运河”平行的两条大街---伊玛目阿里大街、奥马尔本赫陶布大街斜交,沿拉希德军用机场边缘向北6公里后与去向东北方向的5号公路及其城里延长线南环城路—-杜拉高速路垂直相交,而后进入市区,成为高架桥直至城北与去往基尔库克的2号公路相交。这条高架桥路实际上城市东部新旧城区的分界线。高架桥以西为居住较为拥挤的旧城区,以东为规划得较为整齐、地形开阔的新区。伊国家测绘局、军事测绘局、青年体育部、警察学院及萨达姆长子乌代办公地点—伊拉克国家奥林匹克协会总部等国家机关都座落在这一带。 转自搜狐 至于自北向南横贯巴格达东郊的军队运河及她两侧的两条大街---伊玛目阿里大街、奥马尔本赫陶布大街则是巴格达城市的东外环路。这条路再往东就是最新规划的新区-萨达姆城。 转自搜狐 现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分别从两个方向形成对巴格达的合围。美国第三步兵师第三旅从西向北弧形运动,而海军陆战队从东南方向向底格里斯河前进,现已占领拉希德机场。 这样看来唯一尚在伊拉克军队掌控中方向就是东北方向了,供萨达姆一家人出城的路也就只有东北方向的2号公路了。但这条路出城后地一百公里之内都是一马平川的庄稼地,无遮无掩,只怕萨一家出得城来,就得变成美军战机的活靶子。萨达姆现在最后悔的肯定是当初为什么把公路修得这么好,好得美军装甲大军可长驱直入,在巴格达城中如入无人之境,而萨达姆大难当头之时,却无路可逃。 (闻新芳)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