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文彪
11月12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列举了今年以来中日关系在民间层面发生的一些事端:8月4日,齐齐哈尔日军遗弃化学武器泄漏事件;9月18日“国耻日”前,日本游客在珠海集体买春寻欢;围绕兴建“京沪高速铁路”,中国网民签名反对引进日本新干线技术事件;发生在湖南长沙的冒用日本人名义在电台直播节目中辱骂中国人的“罗刚事件”;近日,又发生了日本教师和留学生在西北大学因违反校纪校规而惹起众怒的事件……《新闻周刊》认为,“理智的有识之士都应当从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冷静地对待一些偶发事件,既不避历史,又高屋建瓴地看待两国关系,全力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融洽,从而向本地区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迈进。”
纵观上述事端可以看出,当前中日之间的摩擦除日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之外,大多发生在民间。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些“民间事件”呢?
毫无疑问,中日民间摩擦事件,其根源都在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感情的巨大伤害。因此,对部分国民的举动,首先应从感情上予以理解。
民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些是需要义正词严争取的,比如民间对日索赔问题,对日本嫖客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等。但也必须看到的是,有些事件亦表现出不足之处。比如将怨恨对象扩大到所有日本人,伤害不相干的人;还比如将一些普通事件上升到民族矛盾的高度;再比如将一些技术、商业上往来与政治挂钩,等等。
行为过火,首先容易伤害到无辜日本国民,这是没有必要的,也会使那些一贯支持两国友好的日本国民重新审视对中国的善意支持,使捐建希望小学、医疗机构等公益事业的发展多少受到一些影响。频繁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易导致政府援助项目的减少,而有些技术、资金方面的援助,当前我国还是比较需要的。动辄将一些民间冲突上升为民族矛盾,也易影响到国民在国际上的形象,于我国形象不利。
应当说,政府这些年来在处理国际事物方面表现比较务实而有理性。这是基于负责任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能给本国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处理国际间事务,除了要遵守一些共同的国际准则,另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一切从维护本国实际利益出发,以有利于促进本国的发展为基点。既要对外负责,更要对本国的利益与发展负责,因而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就不能忘却冷静与理智。
作为一个普通国民,在处理对外关系问题上也应抱务实而负责任的态度。在发展本国经济与其他事业上不应以不够理性的行为来帮倒忙、拖后腿。况且,在日益重视民意的今天,国民的态度与意见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到政府的对外政策,而负责任的国民态度将使政府对外政策更加理智、成熟,从而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而不负责任的集体行为却可能使民族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一般来说,民意都是代表公平与正义的,但无庸讳言的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部分人所透露出的“民意”也可能会演化成脱缰的野马,并产生相当的破坏作用。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