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小新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在对他的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索——
少年为何先杀亲人再自首?
事件回放:残杀奶奶只翻到两元钱
两年前,小新(化名)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小新就辍学了。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专家看法:无节制上网是心理毒品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王极盛认为,无节制的上网是慢性心理自杀,人在心理毒品的驱使下会不择手段。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个性都没有形成,极易通过心理上的模仿、暗示和感染受到带有色情和暴力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一旦他们的愿望受到挫折,潜移默化受到的暴力影响就会爆发出来,做出惊人的举动。
美国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学就开始玩暴力游戏的学生比别的学生更有可能发生“对他人有攻击性的少年犯罪行为”,暴力游戏会引导游戏者用“进攻”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尽管某些青少年因为沉迷于上网而会影响学业、受色情和暴力游戏影响而走上歧途等,但家长如果因为‘过度保护’而阻止孩子上网,反而会造成孩子的更加叛逆。王极盛认为,学校和家长应更加注重青少年心理和价值取向教育,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调查显示:三成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
从事心理研究的王极盛曾在北京做过一项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王极盛认为,造成青少年动辄采取过激行为来解决问题或伤害别人的原因,除了有社会的不良诱因,还有青少年自身心理上不健康的原因。而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王极盛说,目前有70%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不合格。有一类父母是过分保护型,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养成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择手段。 还有很多家长过分干涉孩子的日常行为,孩子过分地处在保护和管制之下,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再严重的,就会走向极端。再者,有的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或训斥或放任自流,这样也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王极盛认为,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能引发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一定有心理问题的隐患。
晨报记者 颜斐 文并摄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