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于
50年前,还年轻的黑泽明决定把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改编成电影《罗生门》,他觉得《罗生门》是他的想法及意念付诸实验的最佳素材:“我将人心曲折和复杂的阴影加以素描,以锐利的刀剖析人性深处。”
为了对应不可知,黑泽明选择了对一段故事的多重叙述,每次叙述人都有自己的说法,都推翻了前一个叙述人。他采用了多视角、环状的重复叙事结构了整部电影,你永远不可能从樵夫、贵妇、强盗和通灵者相互矛盾的故事里找到真相。也许就是叙述上不断推翻的方式,让很多人觉得张艺谋《英雄》里模仿了黑泽明。其实两者相差太远。张艺谋在《英雄》里其实使用了线性故事线,尽管秦王确实根据个人的判断不断纠正着无名的故事,但这是张艺谋为了让故事更吸引观众而安排的推理。何况影片还有一个确凿的结尾,毫不迟疑地告诉了大家一个真相,这很符合张艺谋要讲一个简单有力的故事的初衷。
黑泽明的《影子武士》里有黑压压的军队,《英雄》里也有,偏偏给黑泽明做服装设计的和田惠美也给《英雄》定了造型,两者在大场面上的影像风格确有相似之处。但张艺谋的军队更多是一种声势,而非用来衬托个人的渺小。对应黑泽明影片的深刻,反映出张艺谋的朴实。
从一开始“模仿”的话题就不曾离开《英雄》,这跟李安《卧虎藏龙》的成功有很大关系。同样是武侠片,很多工作人员也相同,但张艺谋和李安的个人气质决定了两部片子的差异。张艺谋不会像李安那样与影片里的人物纠结。李安对李慕白有一种知识分子性的,近乎自怜的认同:“我曾一再地追问自己,在李慕白心中,玉蛟龙到底是什么?这堆纠结是否就是‘藏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力量在背后驱策着他?……没有赌干净,不到自我毁灭,他是不会停止的……人就有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这是与‘浪漫’非常相似的力量,亦即‘感性’。挡不住的。挡得住,你这个人也就没啥味道了。”相比而言,张艺谋的英雄们恰恰是什么都挡得住的,《英雄》是刚性的,接近张艺谋对侠的看法。李安的侠先是一个有心事的人,张艺谋的侠注定不是一个平凡人。
李安能理解他影片里所有的人物,所以其电影有知识分子气和阴柔之感。李安一反新武侠片漫天乱飞的做派,更靠近胡金铨时期的拍法。他无意中给张艺谋出了一个难题,让此后《英雄》的拍摄处处充满着对照性评论。
张艺谋差不多每一部电影都让人跟别的导演的作品联系起来。也许由0到1不是张艺谋的擅长,他的长处是能从1做到3,甚至到5。张艺谋确实有一种本能,就是知道别人想要什么,完全如同农村的庙会上,什么鲜艳用什么,什么热闹用什么。很多时候他像一个世俗智慧的大实在人。他在拍摄《英雄》的时候说:“我们就把这些文化符号都一一排列出来(大意)……”他对视觉的感悟力是中国电影导演中数一数二的,从《英雄》中看,他在黑色上做足了功夫,反光的黑、收敛的黑、陈旧的黑一一显出层次。也许他也真心喜欢着大家喜欢的东西。
黑泽明是有历史感的人,他早期电影实际上有一个雄心,就是用电影书写日本历史,后期拍摄《影子武士》,也是打算给当时的日本观众上历史课,尤其想重新解释武田信玄的儿子到底怎么样造成了整个家族的崩溃。而李安和张艺谋只是想讲一个自己心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