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影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主要问题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群体,他们的心理、行为方式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受影响最多的不外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学和同辈群体。影响青少年精神不健康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影响青少年精神健康 1、父母角色的错位影响青少年精神健康 父母在家庭中所担当的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经济保障和情感慰藉。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提供经济保障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已不成问题,而对第二方面的职责却很少受到父母们的重视。 2、父母不合理的期望影响青少年精神健康 (二)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影响青少年精神健康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业率的影响,我国很多学校存在着忽视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情况。 (三)社会传媒的“功利性”影响青少年精神健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各传播媒介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而忽略了受众群中有未成年人及青少年这些分辨能力弱、好奇心大、模仿能力强的群体,荧屏或网络、宣传中太多太滥的暴力、凶杀、刺激性镜头,是对青少年的一种视觉和精神污染,不仅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诱发犯罪。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与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不无关系。如一些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就是对有关电视剧犯罪手段的直接模仿。 (四)青少年的任意模仿的从众心理影响青少年精神健康 二、关于维护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建议 通过对影响青少年精神健康几点原因的分析,结合我国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现状提出以下八条建议: (一)、重视有关精神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普及宣传工作的具体形式,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 1、把有关内容制作成公益片的形式在传媒上播放; 2、社区可以把本社区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如谈心、义务活动等,普及有关精神健康知识; 3、学校可聘请心理专家定期到校做一些精神健康讲座,有条件的学校可聘任专职的心理医师。 (二)、有关部门应制订出衡量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标准,以此作为教育部门评价学校的一个指标 现今,关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评判,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由于学校评优并不涉及“青少年精神健康”这一项,所以一些学校会对青少年精神健康不重视。建议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青少年精神健康做一个调研,以此为依据,做出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评判标准,并行文规定,作为衡量学校、评判学校的一个量化指标。 (三)、教育部门应重视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以弥补我国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缺陷 现今我国各中学、高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的不多,有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经历的极少,与此同时,目前我国高校设置心理咨询这一心理学应用型专业的还较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培养专业的应用心理学方面的人才的必要性和严峻性,有步骤有计划的在各高校培育、发展应用心理学专业,并制定出一套可量化的标准,对各校从事专兼职心理咨询的老师进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 (四)、在社区中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培养子女的继续教育工作 建议用“校社” 共建的方式在社区开办“家长学校”,学校提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辅导老师,社区负责组织安排,定期为家长讲授一些关于“怎样管孩子”、“怎么与孩子交谈”等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安排时间咨询一下家长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教育难题,从而使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重视教师的精神健康,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补充心理卫生知识 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大,及其他方面的可能原因,一些教师精神压力增大,造成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据有关部门调查,有50%以上的教师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疫病,教师的精神健康会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健康,所以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继续教育。 (六)、在学校开设“精神健康课堂”,同时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不要以“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等为借口,忽视对学生精神健康的关注。各校可根据经济情况招录或外聘心理卫生课教师。建议还没有开设心理卫生课程的学校,应及时地补上。 与此同时,建议各学校都应有自己的心理咨询部门,面对所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心理咨询老师要慎重选择,应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 (七)、教育部门应重视青少年的校外精神生活。 经过调研结果发现,41.9%的青少年愿意在业余时间去体育馆,49.2%的青少年愿意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热衷于网吧、游戏厅、迪厅等场所的加起来不过3.6%。青少年们的主观愿望还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设施的有限性,有些青少年不能得偿所愿。建议教育部门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实现校间资源的共享,拾遗补缺;加强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可共建公共活动场所,在社区范围内资源共享。如,天津市河西区实行的在河西区范围内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一卡通”,值得推广。 (八)、社会传媒应加强自律和社会责任感,维护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1、电视台可考虑电视节目的“时间分类”以及“内容分类”,为青少年专门设置频道或栏目; 2、对街头广告进行清理,分门别类,对于不利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广告,劝其移置于青少年不易接触的场所,避免对青少年的不良引导; 3、政府相关部门可仿效深圳或上海的做法,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网吧的运作,掌握网吧的营业状态及网民情况,网吧也可聘请专人辅导青少年如何正确运用网络; 4、有关文化部门要警惕不良音像书刊对青少年的毒害,实行严惩制度。(代表人 薛卫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