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特拉维夫大学,门口开包安检;进一家大型购物中心,门口开包安检;这家大型购物中心内2楼的电影院门口,一条大汉手里拎着一枝金属探测器,看样子在这里看场电影得连过两道安检……在公共场所,金属探测器如同鞋店店员手中的鞋拔子一般常见。安检已经融入特拉维夫人的日常生活,在这里听两位不同的中国人说过相同的一句话:“回国之后,到了公共场合的门口,就不由自主想打开包给门口的保安看一看,不然都不踏实!”以色列人平静的生活场景下,打的却是紧张的底色。 在特拉维夫大街上见到女警尽管有步枪在手,但走路的姿态却闲适有加,仿佛走在去钓鱼或者打猎的路上。休假中的大兵将贝雷帽别在军服的肩章里,挽着女友在橱窗前踯躅而行,如果不翻看报纸、不打开电视,几乎感觉不到战争的气氛。街边专门张贴各种广告的柱子上,除了即将在当地上演的音乐剧,甚至还有少林功夫学习班的广告。 在特拉维夫街头的报摊上随便打开一张报纸,扑面而来的却总是浓浓的硝烟味。当地一家流行的晚报封面赫然两张大照片,画面里挤满了军人和他们高举的枪支,当地人告诉我们,那介绍的是伊拉克的情况。而英文报纸《耶路撒冷邮报》在二版显眼地刊登了澳大利亚政府建议国人离开以色列的报道。 海边的一条小街上,分布着最高不过5层的居民楼,四周绿树掩映,宁静异常。一位在特拉维夫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上海人指着一幢小楼外的希伯莱文指示牌告诉我们,这是个公众避难所,一旦发生空袭等紧急情况,周围的人们可以到这里避险,而在他居住的地区,几乎每一所建筑物中都设有地下防空设施。 不时从海边轰然飞过的黑鹰直升机提醒我们,战争近在咫尺。 特派记者张陌 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