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建 9月6日一大早,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部长助理沈国放等外交部官员列队就站在了橄榄状的外交部迎宾大厅门口,这一回他们迎候的不是政界要员而是35名普通老百姓。这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首次向普通公众敞开她那“神秘”的大门。 参观者最远来自厦门 当天上午8时30分左右,35名幸运者迫不及待地将出入证挂在胸前,神采奕奕地开始了他们的外交部之旅。据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孔泉介绍,此次被选中的35名幸运者由三部分组成:5名外交部网站设计大赛的获奖者;20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学习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还有10名都是外交部网站“外交论坛”上的活跃分子。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厦门、西安四个城市,其中外地参观者都是专程来京参加这次活动的。在35名幸运者之中,化名为“血泪”、“林海雪原”、“司马长空”的网友格外引人注目。新闻司网络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他们与网友们以前并没有见过面,但是通过网上的辩论以及发言彼此早就熟悉了。 发言人与网友叙交情 “大家上午好”,35名参观者一走进外交部新闻发布厅的门口,就听到了这声亲切而又随意的问候,这是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孔泉在用平日惯用的语气向大家问好。不同的是他当天的衣着显得更为随意,笑容也颇为轻松,一点也没有往日应对记者提问时的那份严肃劲儿。根据安排,参观者走进外交部的第一站选择在了外交部新闻发布厅。由于这里是外交部发布重大新闻和对外阐述中国外交政策和立场的“前沿阵地”,平时只对外国媒体和部分中国主要媒体开放,普通公众则无缘靠近。活动一开始,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孔泉就以轻松的话语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外交部设置情况以及新闻司的主要工作。紧接着,温文尔雅的亚洲司司长傅莹向大家介绍了亚洲司的主要工作情况,虽然情况纷繁复杂,但她轻松的讲述还是使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时想起,笑意不时写在脸上,一些大学生还把这里当做了课堂,当场记起了笔记。“你就是网名为‘司马长空’的医生?我看到了你上抗非典一线工作前在外交部网站上的‘悲壮’留言。”孔泉像老朋友一样拉着来自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的夏阳一同合影。他还特地走到来自厦门的涂克林面前说:“你是从最远的地方赶来的,虽然我们没见过面,但在网上已相识甚久。” 观众争睹第一份国书 想要深入了解外交部,仅仅是参观一些外部建筑是不够的,同时还要了解其历史,所以外交部将活动的第二站安排在了外交部部史展厅。在这里,大家看到了保存完好的以繁体字书写、竖排版的新中国第一份国书,同时还有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35名参观者面对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显得是那么如饥似渴,纷纷用笔来记录,以增加自己外交方面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廉正保告诉记者说,这次外交部部史展厅也是首次向社会公众开放,向普通百姓开放部史展厅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外交部工作机制以及外交部工作历史。廉正保说,这次开放之后,档案馆会及时总结经验,以为向更多的公众开放做准备工作。 与副外长轻松聊外交 在参观大餐厅以及护照签证厅之后,大家终于迎来了重头戏,那就是在橄榄大厅与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聊外交。“欢迎你们到外交部参观!”一进橄榄状的外交部迎宾大厅门口,大家就看到了等候在那里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部长助理沈国放等外交部官员。 “外交事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能得到普通百姓的支持对外交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戴秉国意味深长地说。简短的讲话之后,公众终于可以和他们仰慕已久的外交官员自由交谈了,除了戴秉国副部长被团团围住之外,部长助理沈国放、办公厅主任董津义、新闻司司长孔泉、副司长章启月、亚洲司司长傅莹、领事司司长罗田广也都成为大家争相交谈的对象。交谈、合影、签名,这些外交官员们一一满足着大家的要求。活动发放的《中国外交》一书也纷纷被大家当做签名的载体。 临别时,戴秉国副部长对大家说,这是外交部第一次对普通公众开放,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今后外交部将通过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理解,并希望听到公众对中国外交事务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 新闻司司长孔泉表示,首次“公众开放日”只是邀请部分群众对我国的外交工作进行大体上的了解,今后此类活动还会以其他形式继续进行。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