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碰撞:负面人物能否成为年度新闻人物?
| |
| |
2003年1月2日00:53 人民网
| |
|
新闻点击:
2002年中国十大青年新闻人物
《中国青年》连续第四年评选年度“中国十大青年新闻人物”:杨扬、刘海洋、袁家军、李真、刘少创、苏明娟、蒋锡培、姚明、张亚平、陶红。
《中国青年》编辑部:我们评的青年新闻人物不是评“十佳”或“十杰”,而主要是着眼于他们的新闻影响;我们评的十件大事,也主要是着眼于它们与青年的关系。作为一家青年期刊,我们的这个评选,表达的仅是我们的一种判断,但愿它能作为一种记录、一个参照,体现出它的价值。评说链接:江南时报:刘海洋不该当选“新闻人物”(作者:刘以宾)
受伤熊纪念浮雕
尽管评选组织者有言在先:“评青年新闻人物不是评十佳或十杰,主要是着眼于他们的新闻影响……”,但笔者仍认为有必要对这次评选的某些价值取向提出质疑。
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新闻业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和运行规律,不仅被树为典型、评为标兵的新闻当事人可获得利益,即使“中性”的报道、批评性报道,往往也能“变坏事为好事”,使当事人曲折地获得某种利益。而如刘海洋、李真这样的反面典型,假如也能通过新闻“外部性”渠道获得额外利益,不仅说明新闻的价值导向存在偏差,而且从“价值交换”的角度看明显违背社会公平原则。
假如刘海洋通过成为新闻人物而“受益”的推断并非捕风捉影,那么当他被评为“十大青年新闻人物”之后,意味着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在今后若干年乃至一生中,借此受益的机会更多。无论这种受益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其主观争取的还是客观给予的。中国青年报:可不可以选负面人物为年度新闻人物?(作者:石念军)
对于负面人物,公众可以对其加以谴责,但作为引导公众舆论的媒体在对其进行批评之余,更应该注重从深层次上对此类人物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事件做出思考,以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让负面人物候选“年度新闻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样的作用,这也是曝光的一种方式。
现在的观念是:“年度新闻人物”即便不是“年度十佳青年”,但至少也不比十佳青年差,当选“年度新闻人物”是一种“荣誉”。这种观念在相当多的人的潜意识里存在。而“新闻人物”一旦与荣誉挂钩,面对负面人物,人们当然会说“不”。对于“年度新闻人物”这一概念的片面认识,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
其实,“年度新闻人物”与荣誉无关。从这种意义上讲,年度新闻人物的评选就不是一种荣誉,只是一种新闻事实。“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事实理应客观。但在客观之外,更要公平、公正。因此,让负面人物参选的意义同样在于提供了一种广泛选择的平台,客观衡量彼此的影响。南方都市报:“反面人物”成了“新闻人物”说明什么?(作者:张金岭)
《中国青年》杂志评选出了“2002年中国十大青年新闻人物”,与我们熟悉的新闻人物评选不同的是,这次入选的青年新闻人物中除了体育、文艺、科技和经济界的青年精英人物之外,还有两个“反面人物”的面孔:一是用火碱和硫酸伤熊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另一个是江湖人称“河北第一秘”的中国权力场上“秘书腐败”的典型标本李真。
新闻作为明天的历史,甚至是作为思想史的一部分,有责任全方位地记录一个时代的整体面貌,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充分发挥自身判断力的前提下,把社会真实客观的信息传达给人们,或激励,或警醒,都自有它的价值。
《中国青年》这个评选,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它为我们提供一种鲜活的时代信息,那就是我们对社会里的人与事作出的多种多样的判断,互相兼容的空间越来越大了。江南时报:剥落“影响”的影响 (作者:魏文彪)
“青年新闻人物”评选加入“反面人物”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这初让人愕然,但细思一下会觉得这样的评选其实是正常甚至应当的,是非正常向正常的一种归位。有巨大新闻影响的人自然包括“正面”的,也可能有“反面”的。有些人“性质负面”但其新闻影响确属巨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当选也就并非不属“新闻人物评选”的题中之义。
“负面人物”当选新闻人物与“正面人物”当选就其价值与作用而言,其实是殊途同归。让“负面人物”当选“新闻人物”尤其是“青年新闻人物”,要是在过去难免会有人指责说“影响不好”。这种“影响不好”的担忧其实是杞人忧天,是“多思多虑”的结果。这是一种人为附着的无必要的担忧,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今天应当剥落这种“影响论”的影响。媒体敢于在“青年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让“反面人物”入选也反映出一种勇气,而这种评选结果最终能堂而皇之地公布于众,足见社会已变得自由、宽容、进步。编辑留言:
曾备受指责的刘海洋、李真成了中国十大青年新闻人物,您接受吗?这种宣传让负面人物额外受益,违背社会公平原则?“年度新闻人物”与荣誉无关吗?评选结果和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有怎样的联系?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来信请寄观点频道信箱。来源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