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廊坊:落实三项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24日13:44 人民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难在哪里?最大的难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大、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战略之举。基于此认识,廊坊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来抓,切实抓出了成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到200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主体生产经营收入达120亿元,比1997年增长58亿元,已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0%;农户参与度达到51%,比1997年增长21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76元,比1997年增长660元,增幅连续五年全省第一,其中1350元来自产业化经营,比1997年增长361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51.5%,比1997年增长23.9个百分点,连续3年全省第一。在与“网上河北行”采风团的见面会上,廊坊市政府副秘书长、产业办主任王振友具体介绍了廊坊在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问题上的具体做法:
调整农业结构,构筑区域特色经济--廊坊市委认为,发展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从而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从事生产,带有方向性的产业,主导产业确立的如何,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幅度,因此必须选好。过去廊坊提出过八大主导产业,由于过多,哪个也成不了主导。2000年,廊坊开始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重新培育筛选,最终确立了“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主导产业,以此指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每个县也根据各自的实际确立了一个主导产业。据统计,2002年,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产值9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9.7%,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0.2%,农民人均纯收入3876元中有52.7%来自三大主导产业。在发展壮大三大主导产业当中,廊坊还不断调结构,调比例,做到有重点发展,特别是对畜牧产业下的力量最大,收益也最好。2002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3.1亿元,占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的46.3%,成为廊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最具活力的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按照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根据10个县(市、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生产习惯,廊坊市形成了北、中、南三大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即北部三县(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都市农业区”,主要利用资金、技术、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花木、蔬菜生产和大规模工厂化、集约化饲养,走观光旅游农业之路,建成首都的后花园;中部五县(广阳区、安次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设施农业区”,以发展棚菜、经济林为主,实现“户均一棚,人均一亩林”的战略目标,建成生态型、效益型现代高效农业;南部两县(文安县、大城县)“生态农业区”,以开发生态、加工型农业为主,利用盐、碱荒地开发生态林、经济林和牧草基地建设,发展食品加工业,实现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牵住牛鼻子,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廊坊市委认为,龙头企业就是农民增收的引挚,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驱动器,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牛鼻子。按照这一思路,近年来,廊坊市遵照中央提出的“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想千方,用百计,下真功夫,花大力气,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廊坊市龙头企业在国内外已小有名气。据统计,全市目前已建成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三河五丰福成有限公司、汇福粮油制作有限公司,省级10家,市级22家;国家、省级龙头企业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在全市7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66家,占总数90%以上,其中私营企业45家,占61.1%,已成为廊坊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力军。
平衡利益机制,完善产业链条--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基本的模式是“公司+农户”,这个模式往往是企业占主导,农民处下风,利益受损。经过几年的实践,廊坊的领导们认为,关键是要创新,发展自己特色的模式,以此完善延伸产业链条。廊坊创新的几种模式有:一是生产车间式。龙头企业投资承包农户农田,基地成为车间,农民成为车间工人。这样,农户不但得到了租地款,又拿到了工资,获得了双额利润。现在廊坊市文安、大城两县的林板生产就采用了这种形式。文安金秋木业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承包了2600亩土地用来造林,同时雇佣了50多人为其进行林木种植管理,这样,企业有了原材料生产基地,节省了近千万元的原材料运输费用,农户每年也可增加收入3000元。这种经营模式已得到国家林业部领导的肯定。二是记帐式。是指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农户负责生产,不收任何费用,采取记帐的办法,等到农户按龙头企业要求交售产品时,再按帐目一一扣除,这种模式,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大厂华安肉类有限公司与养牛户签订协议,企业提供牛源,农户按公司要求育肥,企业全部回收育肥牛。截止到今年8月底,华安公司已发展养牛户358户,累计饲养量8592头,目前已回收7250头,为农户创效益435万元。三是“正大”式。香河正大有限公司是生产加工鸭产品的独资企业,它对基地农户要求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标准,按照农业产业化利益均衡机制的要求,很正规,很典型,形成了自己一套专有的模式,即对所带动的基地农户实行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回收毛鸭,统一价格、统一规划建筑的五统一模式,使农户一心一意从事养鸭、一心赚钱,没有后顾之忧,养鸭户的利益从而得到保障。四是合同约定形式。龙头企业通过合同或约定方式与农户达成协议,按保护价收购产品,解决农民销售难问题。霸州市益海蔬菜深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带动生产基地3万亩,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上述四种模式只是廊坊采用的主要模式,此外还有其他的新颖模式,还在不断创新发展。实践已证明,平衡利益机制的创新与灵活应用,激活了龙头,强壮了龙身,舞活了龙尾,企业农民实现了双赢。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企业和农民创造优良环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民,但在现阶段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服务还是必要的,而且有时还是必须的。2000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提出了指导产业化经营的“引进、示范、推广、服务”八字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扶持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也越来越显著。一是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廊坊市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廊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大力实施龙头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个文件。在投资政策上,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在税费政策上,省级以上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其免税资金列入企业技改专项资金,已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作为国有资本投入;在原材料收购上,规定任何单位不得设卡和收取各种费用,做到货畅其流。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协作,实行技术资本、产业资本、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到农业开发第一线,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和高效服务;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参与龙头企业经营和分配,让农业高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创新,率先致富。几年来,廊坊共引进高级管理人才233名,引进新品种110个,改进技术20多项。三是搞好各项服务,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首先,净化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决定》,全市10多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成立了市场管理处,由市场管理处统一管理、统一收费,杜绝了市场“三乱”;同时,为确保鲜活农产品畅通运输,建立了“绿色通行证”保障制度,对持证上路、照章行驶的鲜活运输车辆不查不扣不罚,桥、闸、路段收费处免费通行。其次,搞好信息服务。在市政府的大力协调下,市科委、农林局、畜牧局、农科院上网互联,并与各乡镇、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在网上发布全市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农业招商项目情况。市畜牧局、市农科院还分别开办了1601818和1602828农业咨询热线,市农林局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也已开通。同时,在电台、电视台、廊坊日报等宣传媒体开辟了农业信息专栏或专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和销售信息。第三,加大政府招商引资力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