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ages/c.gif) |
淮河灾区见闻:走进淮河第一个蓄洪区 |
![](/nimages/c.gif) |
![](/nimages/c.gif)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25日13:22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images/c.gif) |
|
新华网合肥7月25日电 (记者魏虹雷书)安徽阜南蒙洼地区是淮河流域今年第一个蓄洪区。蓄洪后,灾民们有些沿坝安置,有些迁上庄台。如今,灾民的生活、情绪基本稳定,灾后生产也有望在近期内恢复。在淮河大坝上的赵郢灾民安置点,三三两两的灾民正匆匆往一个由编织袋搭成的庵篷里走去,记者感到很好奇,就停下车来到庵篷前。
庵篷门上方挂着一块写有“物资供应站”的横幅,里面顶头正中央摆放着一张长方形小桌,上放一台21寸彩色电视机和一台VCD机。电视机前的几排矮长凳上坐着30多位坝上的灾民,正在全神贯注地观看有关鹅鸭饲养技术的录像片。
负责播放录像的是60多岁的崔集村村民吴仁荣,他告诉记者,赵郢灾民安置点共有103户人家、370名灾民。为了帮助他们灾后生产自救,镇政府专门为灾民送来电视机和VCD机及有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光盘。每天晚上8到10点,每户派一人前来观看、学习。在盛放光盘的纸箱里整齐地排放着20多盒光盘,最上面的几张是关于池塘养鱼高产技术、水稻抛秧栽培、无根豆芽栽培的内容。
50多岁的赵寿仁是崔集村的水稻种植大户,历年他家种植的水稻单产最高,看过水稻栽培技术录像后赵寿仁十分感叹:种水稻几十年了,没想到栽培它还有这么多学问!
灾民陈双富心悦诚服地说:“科技这玩意儿可不能小瞧。我按照录像中介绍的技术培育绿豆苗比老方法早出苗一天,这对抓紧灾后生产非常重要。”
在灾民安置点,70岁的郑子学正忙着给乡亲们理发。老人说:“乡亲们光顾着抢险救灾,头发都没时间理。我有理发的技术,乡亲们信任我,挤出时间来就找我理发,一次给我一、两块钱,够我糊口的了。”
郑子学也是王家坝镇崔集村村民,经历过许多次水灾。他说:“虽然受灾了,但也不缺吃,不少穿,看病拿药也不花钱,生活没有大的困难。”
“你们知道吗?十多天以前温家宝总理还来过这呢!他走进各家的帐篷,问寒问暖,和大伙聊了好一会儿。有总理的牵挂,我们灾民更应该自力更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老人动情地说。 |
|
![](/print/c.gif)
|
![](/print/c.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