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世界
美伊战争的爆发强烈地凸现了美国的意志,而不是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意志。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可以说充分彻底地体现了自己的意志。
转自搜狐
所以,伊拉克危机结束后,人们首先关注的是美国与世界的关系。自华沙集团崩溃以来,美国一强主导世界的趋势已露端倪,只因事情来得仓促,美国一时反应不过来。也就是说,美苏原来各拽霸权一头,你争我夺相持不下,苏联突然放手,自降一等变作个俄罗斯,美国踉跄了几下,尚不及利用独霸优势。“科索沃战争”得手后,美国“渐入佳境”。布什政府上台后更是迫不及待,奉行“单边主义”,四面出击,凶悍强硬,急于进入“一强独霸”角色。不料半道上杀出个本·拉丹,给美国当头棒喝,美国不甘示弱,趁势发动阿富汗战争,继而乘胜进逼伊拉克。这一连串事件表明,美国意在强行进入独霸角色。
转自搜狐
这次伊拉克问题被美国绕过联合国而武力解决,表明了美国在强行进入“一强主导”角色的道路上实质性地大大跨进了一步。联合国的权威已经受到重大打击,美国已经创造性地把古代“挟天子以令诸侯”变为“挟联合国以令诸侯”,而今后美国一强主导世界的格局将变得更加明晰起来。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许多国家会持这种看法,并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以适应这一格局。
转自搜狐
美国的世界政策以国家利益为上,但因其缺乏领导世界所必需的境界,因此很难将领导世界的可能变为现实,它只能处于依赖实力主导世界的霸权状态。一个世界领导者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实力,更重要的是相应的境界。一个国家不以天下为己任,奉行本国利益至上来同世界打交道,那就不太可能成为世界领袖。因为其他国家内心不认可这种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实力的权威,只要将来形势有变,就会努力摆脱甚至推翻这种霸权性质的权威。美国今后同世界的根本矛盾在于,它坐在自认为是“世界领袖”的交椅上,却只代表美国,这是美国同包括盟友在内的国家产生矛盾的根源。当然,美国也不可能一点也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但那是处于次要的地位。
转自搜狐
美国与欧洲
转自搜狐
欧洲统一的基础是各国经济上的平等交换加自由贸易的原则,这些经济交往的原则也是政治统一的原则,欧盟国家奉行一国一票,政治上大家平等,少数服从多数。这些原则又延伸为他们在国际社会的外交原则,这就埋下了日后同美国的“一强主导”、“单边主义”冲突的种子。笔者去年5月曾在《“新帝国主义”能够拯救世界?》一文中预测:
转自搜狐
“‘这个合作帝国将提供一个国内政治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每个国家在政府中都有一个份额,在这个政府中,没有一个国家占据统治地位,在这个政府中,管理原则不是民族原则,而是法律原则。’
转自搜狐
这一观念体现了欧盟的原则,它同美国追求世界领导地位、霸权主义以及现行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明显发生冲突。如果欧盟国家将来坚定地贯彻这一原则,而美国又长期坚持霸权主义,那么,欧盟同美国的严重冲突迟早会发生,只是现在尚难预料这一冲突爆发的时间和程度,国际形势的发展经常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转自搜狐
果然,在这次伊拉克危机上,法、德、比同美国的冲突爆发,而欧盟内部也出现严重分歧。但是,人们不必对美欧分歧作过分的夸张和想像,虽然美欧今后还会在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不断地磕磕碰碰,但不会演变为冷战那样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敌对。因为美国同欧洲的根本分歧是政治上一个想领导与一个不愿被领导,不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敌对性差异。美国同欧洲价值观的一致、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一致是他们关系的基础,建立在这种牢固基础之上的冲突只会更加完善美欧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相反。社会冲突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一致基础上的冲突有助于双方关系更趋于完善。”因此,夸大美国与欧盟的冲突、甚至对这种冲突作某种不切实际的期待都是幼稚的。事实上,萨达姆还没有断气,法、德、俄已经同美国在战后重建伊拉克问题上又开始合作了。
转自搜狐
谁是美国下一个目标?
转自搜狐
通常情况下,选定打击目标可按两个标准行事:情感和理性。从情感出发,最痛恨往往是首选目标;从理性出发,威胁最大或得利最多往往是首选目标。以美国这次选定的伊拉克为例,无论出于情感还是理性的考虑,都在首选打击之列。“9·11”事件发生后,国际恐怖主义成为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紧随其后的是引起全国恐慌的炭疽病毒的袭击,那些与美国敌对的、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和地区就成了美国首先要加以控制的对象,这是当下安全的直接考虑。从情感上论,萨达姆又是美国的老冤家,被列入“邪恶轴心”之列,邪恶一词除了道德判断因素外,明显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再从得利方面考虑,伊拉克地处世界能源中心,本身又是产油大国,控制了伊拉克也就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能源。所以在结束了阿富汗战争后,从情感和理性出发,伊拉克都是美国首选的打击目标。
转自搜狐
美国下一个打击对象必然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接近伊拉克,越类似伊拉克就越容易成为美国的下一个打击目标。所以美国下一个打击目标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必需是美国的对头,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同美国格格不入;二是正在努力取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生化武器和核武器;三是在地缘政治方面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实质性威胁。
转自搜狐
接下来是朝美冲突?
转自搜狐
根据上述几个条件,美国下一个打击对象很可能在“邪恶轴心”范围内圈定,而朝鲜的可能性要大于伊朗,国内外一些国际问题观察家也持同样的看法。但是,美国虽然把朝鲜视为眼中钉,然朝鲜毕竟和伊拉克有很大的区别。
转自搜狐
首先朝鲜并没有大规模地生产生化武器,国际恐怖主义从朝鲜半岛得到生化武器进而威胁美国本土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其次,朝鲜半岛偏处东北亚一隅,不像伊拉克地处世界能源中心,也不具有伊拉克能影响石油价格的能耐,在世界政治军事地理的位置远不如中东显得重要。再次,朝鲜同比邻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关系密切,这些国家决不会坐视美国武力解决朝鲜问题。第四,朝鲜虽借伊拉克危机向美国发难,且态度咄咄逼人,但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经济要求,朝鲜随时可能回到1992年的“框架协议”中来,朝鲜并不是铁了心一定要拥有核武器,只是把核武器当作一张外交牌来打。
转自搜狐
朝鲜的真正目的是要用制造核武器的想法同美国做些政治经济交易,而美国却不愿拿实实在在的金钱物质换取朝鲜放弃一拍脑袋就可蹦出来的想法,这样美国太亏了。一位美国外交官曾向笔者讲过如下一段话,颇值玩味:“世界上有许多类似朝鲜的小国和穷国,如果都像朝鲜那样声称要制造核武器,然后美国给钱就息事宁人,我们哪来那么多钱?我们不能让全世界认为,这就是同美国打交道的方式。”很显然,美国认为这是“敲竹杠”。
转自搜狐
所以,美朝冲突就事而事地论,有“敲竹杠”和不愿被“敲”的味道,朝鲜虽亮出核筹码,但对美国并不具有实质性威胁,美国只是感到比较麻烦。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磨擦,但不会酿成重大冲突。因为“敲竹杠”充其量是想占点小便宜,敲方和被敲方在处理过程中所付的代价都不会超过目标线。打个比方,一个人想得到100元,他为此努力所付的成本不会超过100元。同样,一个人不想付100元,他为此努力所付代价也不会超过100元。尽管朝鲜采取了一系列强硬举动挑战美国,诸如驱逐原子能机构驻朝人员、退出核不扩散组织、试射导弹、拦截美国侦察机、扬言打核战争等等,但不会是没有底线的,底线在哪儿取决于目标的大小,“敲竹杠”的目标又能大到哪儿去?美国同样明白这个道理。这点蝇头小利值得在朝鲜半岛发动一场战争?
转自搜狐
除非美国另有打算,决心趁势推翻朝鲜现有体制,然而,这又牵涉到美国在东北亚的长期军事存在,事关国家的重大利益,目前的重要理由是朝鲜“威胁”地区安全,没有了朝鲜的“威胁”,它的军事存在便失去了合理性,接下来便是韩国、日本就会要求它撤军。所以,美国的长远利益也需要在东北亚保留住朝鲜这样一个小对头,这叫“养寇自重”。
转自搜狐
但忍气吞声地被敲竹杠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何况若其他小国、穷国纷纷仿效咋办?美国哪里经得起这般折腾?不给则被人缠住脱不了身,大打出手既划不来,又要得罪甚至触怒其他国家,于是便有了“多边会谈”的招儿,但朝鲜偏偏只愿同美国举行“双边会谈”,目前就僵持在这里。
转自搜狐
美国举行多边会谈的理由是中、俄、日本、韩国都是朝鲜的邻国,朝鲜半岛无核化关系到这些国家的切身利益,应该共同参与,不应只有美国一家来参与。实际上是美国不愿单独被“敲”,而是拉着朝鲜的邻国们一块被“敲”,也就是说美国不肯一家承担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成本,要大伙一块分担。美国的逻辑是: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利益是大家共享的,凭什么让我一人承担给朝鲜的全部补偿?所以“多边会谈”是一桌餐席,美国不愿为他人买单,让别人白吃,要求AA制,沾光者一块分担。
转自搜狐
所以朝美冲突归根到底是个怎样结账问题,是单独结账还是分摊问题,说到底是个“钱”字,与伊拉克危机有天壤之别。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不会虚张声势进行军事威胁,甚至大兵压境,那是为了让朝鲜和朝鲜的邻国们也算算账,提个醒儿,是分摊付账划得来?还是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划得来?
转自搜狐
总之,美伊战争结束后,由于“杀鸡儆猴”的客观效果多多少少存在着,在较短的时间里,不大会再有类似美伊之间的冲突发生,美国的下一个解决目标不一定等于下一场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