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14日讯 蔡绍伟、吕东海报道:近日,又一批经过阶段性服役的某新型战机,进入空军某装备修理工厂“疗养”。至此,空军装备系统已基本具备了维修所有现役新型装备的能力。 近年来,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武器装备陆续装备空军部队。为适应这一变化,空军装备部积极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布局,理顺管理关系,加快技术改造,扩展修理能力,建立与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的装备修理体系。他们不等不靠,自筹资金购置了大量高科技智能化检测仪器和高精度加工设备;重点建设了若干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修理工厂,有侧重地建设了一批优势专业,初步形成了以研促修、以造保修、专业配套、优势互补的集约化装备修理体系,提升了综合修理能力。 抓好人才培养,为装备修理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空军装备修理系统认真落实“宁肯人才等装备,也不让装备等人才”的要求,把装备修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空军人才建设总体规划。近3年来,空军装备修理工厂先后引进千余名大学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开办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在职人员6000多人次;开设修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本科生班6个,培养各类专业人员数百名;组织570多人次赴国外进行技术培训,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专业配套齐全、队伍梯次衔接的修理人才队伍。 空军装备修理系统还在自动检测、智能诊断、计算机辅助修理及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大缩短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目前,空军装备修理工厂已从能保障日常使用进入到能进行更高级别修理的阶段,被誉为新装备部队的技术支持基地。 装备综合修理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空军新装备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平均每年为空军战机延伸几十万小时的飞行寿命,有力地促进了战斗力的生成与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