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很不均匀。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242毫米,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6。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计划能否顺利实施,解决好水资源短缺问题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国水资源大为短缺,要求全党对此高度重视,强调“开源”与“节流”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因此,在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同时,迫切需要开辟增水新途径。而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开发空中水资源是“开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工程集水、开采地下水、保护现有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气降水是地球所有可持续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最重要来源,地表水、地壤水和地下水均来自大气降水的转化,在所有自然水循环周期中其时间最短,仅为8天。在没有新水源增补的情况下,河流、水库将成为无水之源;根据区域水分循环和水分收支平衡原理,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将破坏区域的水分收支平衡,导致区域生态恶化。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工增雨(雪)是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一项有效途径,其科学基础已得到国内外科学试验的证明。人工增雨主要是利用自然云的微物理不稳定性,在适当的云雨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部位,针对不同的云,采用相应的人工催化技术方法,从而改变云降水的发展过程,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试验成果表明,利用现有的人工增雨(雪)技术可以增加5%~25%的降水量,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这项工作。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的一些地区通过长期深入的科学试验研究,掌握了当地云雨特点和相应的人工增雨技术,证实了人工增雨的效果。这项工作在一些国家已长期开展。以色列在其北部先后开展了两期飞机人工增雨试验计划(1961-1967年,1969-1975年),分别得到了相对增雨15%和13%的效果,并于1975年开始了以增加水资源为目的的业务性人工增雨作业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我国在福建古田水库开展的为期12年(1975-1986)的高炮人工增雨随机试验表明,相对增雨24%;河北省结合飞机增雨作用进行的研究分析表明,可增雨18%(1990-1995)。据电力、水利、气象等方面专家预算,从1997年-2000年四年间,青海省气象局在黄河上游约3.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共增加降水60亿立方米,其中为黄河增加径流13亿立方米,对当地及黄河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专家们的研究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北方空中云水资源的利用率不到10%,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尚有很大的潜力,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目前,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不少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开展了一些人工增雨工作,但因财力、物力的制约,以增加水资源为目的的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展不多,规模化程度不高。有关方面特别是规划、计划部门还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节流”轻“开源”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国家一级的投入少。 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既要重视“节流”工作,更要重视“开源”工作,开发水资源不仅要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资源,也要重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要从传统的“集、保、用”方式,转变为“增、集、保、用”并举的方式,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应提高对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认识,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长远战略高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二、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要依靠科技进步。目前,不少地方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但要提高人工增雨的效益,还有许多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效果检验问题。为此,应大力加强人工增雨的科学试验研究工作,增加国家的投入,组织大型的国家科学试验项目,提高开发空中水资源的能力。 三、加大国家对北方重点江河流域地区人工增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工增雨作业运行的资金投入力度,结合大型水利设施开展规模化的人工增雨作业,提高人工增雨的总体效益。 四、提高空中水资源开发的能力,人才是关键。要大力培养、引进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加强岗位培训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