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从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开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落后国家搞现代化,当然具有“后发优势”,一是看人家发达国家是如何走过来的,照着学习模仿一番,就容易出成果;二是可以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一些弯路。如今看来,学习模仿尚可,但要避免人家走过的弯路,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改革开放之初,即有学者提出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但结果如何,我们已经看到。若不污染,就无法发展;而没有发展,就没钱治理。走的仍是人家走过的弯路,并正在这个弯路上走着。 对外开放就是向资本主义学习,但要学习的,当然是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而不能在开放的同时,将“苍蝇”也一块儿放进来。但结果如何,我们也已经看到,如今的中国,已是“苍蝇”满天飞了。 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上班,我算得上“幸福之人”——距单位只有5分钟的“车程”,少了一般市民通勤的车马劳顿。因为没有买车的打算,这里的“车程”是指自行车行程。在如今日益拥挤的交通环境下,5分钟的“车程”需要购买家庭轿车吗?如果开车上班,遇上堵车,可能还不如步行(一刻钟)快。而如今要想不堵车,恐怕比购买汽车还难。因此,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爱自行车。何况从发达国家来看,家庭轿车一般并不用于通勤,加上环保意识的增强,自行车又开始大行其道。但妻子却不这么认为:没有汽车却大谈自行车的好处,纯属“酸葡萄”心理作怪;只有等你有了汽车之后,才有资格说汽车并不重要。 事实也正是如此。如今的中国,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国家以汽车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居民也积极配合,竞相购买。但汽车进入家庭的过程才刚刚开始,道路就已堵得一塌糊涂,不但行路难,停车更是难上加难。即使不考虑汽车大量增长带来的环保问题,长此以往,交通问题、“城市病”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因为我们的城市格局与发达国家多有不同,绝大多数居民居住在城区,想以家庭轿车解决通勤问题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但是,长期以来,汽车在中国属于身份的象征,有车族地位高,没有车自然就无地位,在如此攀比心理下,无论是否需要,购买汽车都成了城市居民的惟一选择,就像十几年前争着购买家用电器一样。 现在拥有家用电器还能算是富裕的象征吗?当然不能。从稍长远的眼光来看,拥有私家车就会有地位或显得很高尚吗?恐怕也不是。一方面,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汽车价格又一降再降,即使在看得见的将来,买辆车都似乎小菜一碟,不再是什么难事,有车与无车,一般无二。但现在的居民却不管这些,人家有的,我也要努力拥有。 概而言之,如同“先污染、后治理”一样,汽车方面的问题我们也一样绕不过去。因此,前景只有一途:行路难也罢,停车难也罢,但惟有沿着别人走过的弯路前进了。 (作者 孔林)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