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65周年纪念日就要到了。 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祭奠广场上,一条印有大屠杀幸存者和重要证人脚印的铜板路已经开始铺设。报纸上发出一张65岁老人周文彬的脚印照片,当时还是婴儿的他,被日军的子弹打掉了三个脚趾。 同样是在南京,以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电影《五月八月》还没有上映就刺痛了许多人的心灵。这部电影的广告招贴画,主题为“第一部揭露中国女性被奸杀的南京大屠杀电影”。 这是大屠杀65周年纪念日前夕的南京新闻。幸存者脚印之路的铺设,当可永作惨痛历史的警示,也表明我们绝没有忘记那一段历史吧;然而“奸杀电影”的宣传却表明,盛世大合唱之时言及的屠杀,在某些人心中不过是一个可供开发的卖点而已。 招贴画是片方印制的,南京的影院只是照单贴出而已。“片方认为女性在大屠杀中遭奸淫杀害是事实,影片对此也进行了揭露,这样宣传并无不当”。影院方面又怎么认为呢,他们照单贴出,当然是接受了片方的观点。 假如依样画葫芦,美国犹太人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舒伯特的名单》,就应该被定位为“第一部揭露犹太女子被迫裸体进入毒气室的纳粹集中营电影”了。中国人遭受了屠杀,并不是特有的,但把表现屠杀的影片定位为“第一部奸杀电影”却是特有的。 北京有过以鬼子兵装束打扮服务员的餐馆,广州有过以汉奸装扮进行服务的酒店,恶梦醒来果然便是心神俱爽的早晨,寓教于乐也好,寓乐于吃也好,反正“鬼子”“汉奸”担当了娱乐众生的重任。我们遭受过侵略,并不是特有的,把侵略转化为娱乐活动却是特有的。 南京沦陷时是中国的首都,侵略者以尽兴杀戮庆祝“中国的覆亡”。南京作为中国的象征而承受杀戮,南京军民作为“支那人”的代表而血流成河。但印象中,纪念大屠杀的似乎只有南京,其他的城市没有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如果南京大屠杀也存在一个“定位”问题,可以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它不过定位为南京城的“城难”。我们有过国难,这不是特有的,把国难缩小为“城难”却是特有的。 今年早些时候,南京还提出了“大屠杀纪念馆欲改名‘国际和平中心’”的建议。提出建议的是南京市部分政协委员。他们认为“值得纪念的并不是‘大屠杀’本身。纪念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世界和平的重要基地,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意义更为深远”,这一建议因受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搁置。不过从建议的出现,还是可以看出,即便在屠城之地,大屠杀是否值得纪念也有了新的意见。 在中国,“光荣”和“胜利”的纪念,多是大张旗鼓,而惨痛与失败的纪念却是少的。惨痛本身是不值得纪念的,光荣与胜利才是值得纪念的,这种想法正是惨痛的纪念少而收敛、光荣的纪念多而张扬的原因。多少创深痛巨的历史,因而渐渐化作娱乐的源泉、笑料的仓库。 人不能也不必永久沉浸在苦难创痛之中,走出历史悲情是完全应当的,但替代悲愤与悲苦的应该是理性。戏说与搞笑,也不妨偶尔有之吧,但永远的邪皮涎脸,“化悲痛为搞笑,化惨剧为儿戏”,就是不折不扣的“贱骨头”。作者:刘洪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