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节文化:年夜饭怎么吃——用亲情煮饺子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1月30日18:01 人民网 |
|
|
新华网北京1月30日电(记者 朱玉) 刚进农历腊月,湖北省郧西县农村的小道上,就出现了过年的味道。
县委干部指着吊在道上待杀的猪,和几个村民正合力搬动的大缸说:“每年都是一进腊月就忙年货,这是为年夜饭准备的猪和正要酿的土酒。”
正因为重视程度高,所以准备时间长。中国人每人每年要吃下去的一千多顿饭,如果要按重要性排个位次,年夜饭稳居第一。
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恶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农历腊月三十,它便出来挨村挨户残食人群。
腊月三十晚上,出行的“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它望风逃窜。到另一个村庄,迎头就看见一件大红衣裳,“年”掉头跑了。“年”又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红、怕火。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想出了许多抵御“年”的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
随着生产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原始的方法和风俗里,注入了自己的愿望和企求。例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合家团聚,积蓄力量,准备同猛兽作搏斗外,还含有庆祝丰收的愿望。
这几年,中国人爱说一句话“天天过年”。意思是大家在平常日子里充分享受到了从前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到的东西,这虽然是个比喻的说法,却给人们出了一道难题:天天在“过年”,那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该怎么过?
强化人际关系始终是过年的核心。北京西区邮局职工王辉说:“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实际上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象征,老百姓变着法子把积蓄了一年的热情释放出来,寄托对来年家庭和睦、万事如意的希望。《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也要弄白面在大年夜包饺子,‘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还不是图个来年吉利嘛!”
这几年,寄贺年卡、电话拜年、举家外出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旅游、压岁书代替压岁钱、送礼送鲜花、短信等等成为春节新时尚。但时尚是变化了的民俗,依托的还是浓重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国人年夜饭重团聚的核心内容依然没变。
北京方庄饮食街上的一家满族风味饭馆大年夜前十天就宣布年夜饭客满,广州市今年春节黄金周选择参加旅行社出游的市民比去年增长六成多,年夜饭航班等项目,不论饭前饭后,一听就是要卡着饭点出行的航班,各种媒体上也开始介绍年夜饭如何吃得营养健康,即使在平常不用农历的大都市,临近大年三十,人人的口头日历都改为了农历,这一改变要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才结束。
2002年春节,杭州一家酒店推出了由八菜一汤组成的卖价8.8万元的年夜饭,这种极奢之风兜头招至了媒体的批评。
其实这才真正是没有懂得中国人年夜饭的“中心思想”,吃什么并不太重要,关键是亲人在一起吃,可以是较丰盛的大餐,也可以简单到用亲情煮饺子。来源:新华网 2003年1月30日 |
|
|
|
|